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对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对古代中国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改造,其中较常见的有对“大同”社会思想和文人笔下“桃花源”的关注;国外汉学家很少有专著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只有在对中国宗教进行研究时稍有提及。国内外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关注角度不尽相同,这反映出中西思想的差异。而德国汉学家鲍吾刚的著作《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特例,他从思想史的角度一一阐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种有关理想世界和幸福的学说、概念,这本书既是对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总结和分析,也是一部角度独特的中国思想史。通过评析和研究,可以大致将中国人的理想世界模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统治制度或政治体系,一种是幸福的天堂或桃源。就前者来说,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大同和小康社会,孔子的德治社会,孟子的王道思想,墨子的兼爱尚同学说,法家的“法”治社会等等;就后者来说,人们渴望长生不老,渴望成仙,渴望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幸福世界,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百年来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而在各种宗教信仰中总能找到充满着幸福的天堂所在,例如道教的洞天福地和海外仙山,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两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人对幸福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对现世生活的肯定,一是对来世生活的希望。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有了外来思想的影子。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大环境下,中国人一方面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思想,一方面又大量接受外来思想,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其中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等。中国人的理想世界具有封闭性、社会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表现在对外来思想的拒绝和同化上,外来宗教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社会性表现在中国人对现世幸福的重视和中国民间组织的反叛上,比起神仙天堂、西方极乐或者轮回转世,中国人更看重现世幸福的实现,热衷入世而非出世;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总是与各种秘密社团联系在一起,许多起义都带有宗教背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它的文学性则表现在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与理想世界相关的主题常常能够在文学作品中见到,例如桃花源,梦,游,死亡等;还有各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包括游仙诗,田园诗,笔记小说等,都可以见到对理想世界的描述和记载,虚幻的仙境与天堂在后期慢慢具体化了,甚至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在当今世界局势下,通过研究中国人有关理想世界的学说和思想,可以为创建一个世界制度或模式提供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