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是一国的中央银行出于调控宏观经济的需要,会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利率等中介指标,以改变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来调控社会经济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预期会得到各地区统一的效果,但是却没注意到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协调的现实情况,统一的货币政策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保证各地区间金融一体化运行。但是,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金融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个地区得到的传导效果却存在很大差异,这意味着不但没有达到中央银行预期的效果,还有很大可能减弱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且这也加大了各地区间的差距,甚至在部分地区竟然出现经济的“负增长”现象,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央银行要在充分考虑和了解各区域不同特点的前提下来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以及中央银行多次使用货币政策,这使得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现象愈加凸显,因此,中央银行要充分考虑各大经济区域的差异特点及发展的不协调状况,这样才能使货币政策发挥最大作用,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来入手,首先对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这些国内文献做了进一步的分类评述得出结论:我国也是存在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其次,通过整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并结合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发现:银行信贷渠道是最主要的渠道。再次,分析银行信贷渠道背景下引起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作用机制,然后分析信贷结构的分类,并确定本文以银行信贷结构为切入点,并结合实证分析来研究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在实证分析中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经济区,选取全国除西藏外的省级面板数据,时间跨度为1998年至2008年,按照贷款流向划分信贷种类为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农业贷款、基本建设贷款,选取它们作为货币政策的代表变量来反映信贷结构,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并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Dynamic Panel data),利用Blundell和Bond提出的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估计法来实证分析各地区内不同种类的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差异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同类贷款支出的货币政策效应在各区域间存在差异,工业贷款对于西部和重工业发达的东北部地区影响较大;商业贷款对于东部地区影响较大;农业贷款对于东北部影响显著,对东部影响较小;基本建设贷款对于各经济区都有促进作用。另外,短期贷款的滞后一期数值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太明显,而基础建设贷款的滞后一期却在各地区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本文笔者根据上述计量分析结论给出相关的建议。具体政策措施是:(1)各种经济政策协调合作,引导资金向国家提倡发展的行业流动;(2)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3)消费信贷证券化。针对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创新消费信贷证券化,使得消费贷款既能在当期拉动经济增长,也能在后期控制信用风险以防引发大的经济波动;(4)采用区域化的准备金政策;(5)执行区域化的再贴现政策;(6)实行区域化的再贷款政策,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制定合理的贷款支持政策。上述这些建议,对于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改善各区域发展差距方面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