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探讨气管切开后引流气囊上液能否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②了解胃液pH值对胃腔内定植菌及VAP发病率的影响及应用抑酸剂(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对胃液pH值和VAP发病率的影响;⑧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帮助经验性选用抗生素;④探讨气囊上液引流对气管切开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时间和致病菌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04年10月~2005年12月入住我院综合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筛选后,根据能否行气囊上液引流随机分为A、B两组。A绀患者使用特制的可吸引气管导管,能引流气囊上液。气管切开后行机械通气24小时内采集胃液、因拭子、气囊上液、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并接种培养,胃液标本在接种的同时做pH值测定,A组记录每日气囊上液引流量。统计A、B两组VAP发病率。对胃液pH值,胃腔定植菌、口咽部定植菌、气囊上液定植菌、VAP致病菌及耐药率等多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计数数据的差异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结果:1、A组VAP的发病率(42.4%)显著低于B组(63.6%;P<0.05),A1、A2两组VAP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早发性VAP的比例(24.0%)明显小于B组(64.3%;P<0.01)。2、胃腔内定植菌随胃液pH值升高逐渐增加。当胃液pH值>4时,胃腔内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率明显上升。VAP组胃腔总的病原菌定植率(65.2%)高于无VAP组(54.6%;P<0.01),平均胃液pH值>4的患者VAP的发病率(61.1%)显著高于平均胃液pH值≤4的患者(35.5%;P<0.01)。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提高胃液pH值(P<0.01),增加VAP的发生率(P<0.05)。3、VAP多菌混合感染占58.5%,真菌感染率为28.3%,机械通气前应用抗生素>5天,应用免疫抑制剂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致病菌中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60.19%,早发性VAP组G+球菌感染率高于晚发性VAP组(P<0.05),而肠杆菌科细菌及非发酵菌(铜绿假单胞菌或不动相菌属细菌)感染两者无显著性差别(P>0.05)。4、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普遍,对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耐药率达54.5-100%,对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为60%左右,亚胺培南仍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所致重症感染的首选,嗜麦芽寡氧单胞菌、黄杆菌属由于耐药情况严重,已成为治疗VAP的研究重点。耐万古霉素的G+球菌在我院尚无报道。念珠菌属对氟康唑耐药率增加,伊曲康唑成为临床抗真菌的一线药物,毛霉菌耐药率较高,病死率高。5、64%(16/25)VAP病例在VAP发病前(5士3)天,即从气囊上液中分离获得了与VAP病原体相同的细菌;另9例VAP患者在其发病前未能在气囊上液中检测到与VAP病原体相同的细菌,其中78%(7/9)VAP病原菌是非发酵菌
结论:1、气管切开后持续或间断引流气囊上液,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特别是早发性VAP的发生。2、随胃液pH值增加,胃腔病原菌定植率呈上升趋势,当胃液pH值>4时,胃腔内革兰氏阴性杆菌分离率明显上升,VAP发病率明显升高。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能提高胃液pH值,增加VAP的发生率。3、VAP的致病菌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和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致病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避免诱发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