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最主要物质载体。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学历史教育近代化起步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学历史教科书伴随着晚清的教育改革从无到有,从翻译到自编,逐步走向自主与成熟。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学外国史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都在不断地革新。本文以西方史学的影响、西方教育学的传入、政府教育政策的嬗变为背景,取壬戌学制为分界线,通过梳理这两个阶段的主要中学外国史教科书,归纳出其阶段性的编写特色,旨在勾勒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学外国史教科书的发展轨迹。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学外国史教科书接受了进化史观、整体史观和历史分期等新的史观,其体例方面最典型的是章节体的应用。这一时期的中学外国史教科书还呈现出对外国史著的依赖性、自编意识的萌现、唤醒民族危机的意识、宣传民权等编撰特点。壬戌学制后,中学外国史教科书的史观发生了变化,表现为社会进化论的普及、对以文明史为主的整体史的追求、历史分期标准的多样性、二重证据法的使用。随着课文辅助系统的发展和横向排版教科书的出现,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教科书体初步形成。这一阶段的中学外国史教科书基本依照历史课程标准编写,服务教与学的意识增强。同时,在内容选择和文字表述上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以史事的因果关系为指导原则、详今略古的选材标准、中国史内容的逐渐退出、关注史学理论知识、白话文占主导地位、叙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教科书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新学制后的中学外国史教科书中唤醒国人爱国的自觉心、对和平的向往、三民主义的渗透、唯物史观等编写特色展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