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腰三针结合补虚配穴法与临床腰三针常用配穴法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疗法临床效果,并探讨腰三针结合补虚配穴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以寻求治疗本病更有效、简便的方法,为未来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以患者自愿参加研究为原则,总共收集病理60例,通过软件SPSS19.0计算后得出随机数字,制成随机分配卡片共60张,分别装入60个不透明同序号信封内,按1:1比例分成试验组(腰三针结合补虚配穴法)和对照组(腰三针常用临床配穴法)各30例,根据纳入标准患者就诊顺序分配,按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基础康复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使用腰围、日常调护、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试验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刺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膈俞、脾俞、命门、足三里、承山、三阴交;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以针刺腰三针环跳、承扶、风市、承山、昆仑、坐骨点。两组均使用快速进针法进针,破皮后缓慢刺入深部,以受试者得气为度。留针共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1次,时间到后起针,完成一次治疗。治疗前后以VAS疼痛评分表、改良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表、JOA下腰痛评分表、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分,用于统计分析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中医证型等多个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提示两组病例基本资料相似,两组间具有可比性。经治疗1-2个疗程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治疗后两组间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试验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作用优于对照组。通过JOA评分和ODI评分的统计结果分析,均显示两组组内分别进行治疗前后评分对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治疗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功能障碍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两组组间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结果优于对照组。整个疗程完成后,对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判疗效,统计数据后结果显示,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试验组治愈3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组间差异(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的总体治疗效果较对照组优秀。结论:腰三针结合补虚配穴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三针常用临床配穴法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腰三针结合补虚配穴法的治疗效果更好。补虚配穴法理论的临床使用应该值得肯定,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以及对该理论的更深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