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外交哲学中的和平主义取向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被世界所关注,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崛起的中国是否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这个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外部世界的关注。研究与实践均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所奉行的外交哲学。如果能够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代中国的外交哲学具有和平主义取向,那么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外部世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种种疑虑和恐惧。为此,本文首先对外交哲学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外交哲学包含国家政治哲学、世界观和战争观,三个方面的要素。和平主义的外交哲学则必须是(1)具有和平主义的国家观(2)在国家间关系问题上认同洛克文化或者康德文化,在国家与世界问题上具有“消极”世界主义的世界观(3)在解决国家间冲突时主张慎用战争手段的战争观。由此出发,通过研究新中国外交实践,本文发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时期的外交实践在这三个方面都符合我们对和平主义取向外交哲学的要求。因此,中国的外交哲学具有和平主义的取向,中国的崛起是和平主义的。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世界观,维护世界和平与历史流传下来的对战争的慎行传统;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发展,人口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过度索取,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迫害日益严重。自进入二十世纪,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恶化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
最高人民法院前任院长肖扬自2001年提出现代司法理念并将“中立”置于现代司法理念之首后,又在2007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作出“法官必须是中立的,必须是与当
民国时期,重庆市先后作为四川省辖市、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和战后陪都,它的保甲人员的养成制度在全国来看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由于国民政府时期“有法不依”现象的普遍存在,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