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相继提出了实现现代化、小康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和三农问题,使得农村成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难点,为此,中共十六大五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1996~2005年的人均GDP保持着15%的增长速度,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存在着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需要根据南京市的具体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有必要建立可以衡量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从而为南京市的新农村建设指明方向,因此,构建符合南京市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介绍南京市的具体情况并分析了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利用专家打分基础上的层次分析法(AHP),设计出南京市新农村建设的指标体系,确定目标值;根据1996~2005年10年的数据,2005年南京市、上海市、徐州市、南通市和常州市的数据,从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南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1996~2005年这十年间,南京市农村建设指数、生产发展、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而村镇建设指数则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其中,生活质量和社会事业子系统增长比较缓慢。2.南京市2005年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为76.7%,距离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3.从南京市和其他城市的横向对比来看,南京市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好于徐州和南通市,但是相对于常州市和上海市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与上海相比社会事业子系统差距最大,和常州市相比生活质量差距较大。对南京市新农村建设贡献率最大的是村镇建设子系统。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对促进南京市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