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作为倍受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应激以及应对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研究者已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专门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应对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就业研究范围涉及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专门以大学生就业心理应激与应对为研究对的则更少。本研究即以此作为切入点,希冀能对此作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首先,对应激与应对理论的发展进行比较系统地整理,对应激和应对问题的研究现状做梳理,在此基础上,发现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希望可以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其次,在参阅文献以及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与专家、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研究生等探讨后形成了自编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预测问卷。选取上海市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预测验,后对预测验结果进行因素分析。32个题项删节后剩余20个,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出个人就业应激源、家庭就业应激源、社会就业应激源,及其所包含的题项。经信、效度检验分析,自编的上海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问卷内在一致性信度和内容效度、结构效度都达到一定的指标,问卷信、效度水平都比较理想。 最后,选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应激源问卷和肖计划等人于1996年在国外原有量表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行为特点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第三版)在上海高校内选取被试进行施测,对测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显示:(1)当前上海高校学生的主要就业应激源集中于社会应激源。从入学起就显示出存在就业应激问题;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学生在个人应激源上存在差异;家庭收入不同、父母亲学历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家庭应激源上存在差异;不同学科、不同户籍、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历以及男女性别在社会应激源上都存在差异。(2)上海高校学生应对水平总体比较高,使用的应对方式以比较积极的、成熟型的为主,因此在积极的应对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的差异存在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四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上,并且差异出现的维度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