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有着极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如何有效而且安全地预防静脉血栓及其并发症的形成一直都是国际上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外关于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国内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发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报道很少,术前是否需要抗凝治疗仍存在争议。目的:本文通过观察脊柱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情况,分析病人血栓发生几率以及脊柱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脊柱术后血栓提供一定借鉴。方法: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对2009年4月~2010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231例脊柱手术病人进行连续独立采样,予病人术前及术后早期拔除引流管后行双下肢血管B超检查,观察两次B超检查结果,根据术后B超结果分为术后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合并症、吸烟史及饮酒史、术前凝血四项、术前下肢B超是否存在异常、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情况、术后早期卧床时间、术后物理抗凝应用情况及脱水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多变量相关分析,全部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50岁以上患者就术前是否存在下肢血管B超存在异常这一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探讨DV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231例患者男性115例,女性116例,年龄14~81岁,平均年龄55.6岁,术前有17例病人合并下肢陈旧性血栓及血管异常,占7.36%,年龄均大于50岁。术后未并发下肢DVT组190例,并发下肢DVT组41例,占17.75%,其中有症状型5例,仅占2.16%。所有患者于入院后6~53天出院,无死亡病例。高龄、术前凝血功能异常及输血是脊柱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其P值分别为:0.003、0.001和0.007(P<0.05);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物理抗凝可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降低,其P值为0.022及0.031(P<0.05)。其他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及应用脱水药物P值分别为:0.069、0.370、0.499、0.165、0.474、0.119、0.094、0.450、0.089和0.997(P>0.05),上述因素在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患者之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不能构成其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术前B超存在异常在回归分析中P值为0.17(2P>0.05),在χ2检验中χ2值为6.8(8P<0.05),考虑术前B超异常也可能为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脊柱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可存在以下特点:①脊柱术前有7.36%病人存在陈旧性血栓或血管异常;②脊柱术后血栓发病率较高,可达17.75%;③脊柱术后血栓多为无症状型,临床上容易漏诊;④高龄、术前凝血异常、术前B超结果异常及输血可能为脊柱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及物理抗凝可降低血栓发生风险;⑤术后早期的血管影像学检查对减低DVT的漏诊率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