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国民对生活质量的标准也不断提升,城镇化应势快速发展,目前已趋于定型状态。在趋于一个较固定模式的状态下,土地利用转型作为重要突破口,对城镇化水平、国土空间功能、生态环境和土地有效利用率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也间接带动和提升城镇化建设相关因素向优发展,因此,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城镇化水平高度协调颇为重要。本文以地处山地丘陵区的重庆市北碚区为研究区域,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利用2009、2013、2017年三期北碚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变更数据为空间基础,运用ArcGIS、Ucinet软件等,结合土地利用重心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价值模型等,以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视角,对北碚区2009-2017年的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效应进行研究,分析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空间转型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1)2009-2017年,北碚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为主。其中,农业生产用地大幅度减少,林地生态用地略有增加。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农村生活用地略有减少,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牧草地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水域生态用地变化不大。2009-2017年,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缓,人类活动对该区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逐渐下降。2009-2017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增加了7.09,表明北碚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其中,2017年水土镇、施家梁镇、蔡家岗镇以及复兴镇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2009年相比增幅较大。2009-2017年,生活用地面积增幅较大,生态用地涨幅较小,而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2009-2013年,农业生产用地转移面积最大,主要向城镇生活用地转移。2013-2017年,各个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面积比2009-2013年有所减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面积仍然最多。(2)2009-2017年,除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工矿生产用地的重心向南偏移外,其余各功能用地重心均向北偏移。农业生产用地分布较为均衡,生活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而生态用地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加剧后有所缓和。北碚区南部土地利用各功能用地间转化较大,其中,复兴镇、水土镇以及蔡家岗镇的土地利用功能总体变化数值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这3个镇被纳入两江新区,区位条件优越,大力发展经济。同时,研究区除龙凤桥街道以外的14个镇街土地利用功能转化都表现出一个共性,即生活用地均有增加,除龙凤桥街道、童家溪镇以外的13个镇街的生产用地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减少的趋势。2009—2017年,北碚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扩展/收缩变化强度不高,处于低速变化的状态。该区的生活功能区进一步扩张,生产用地各时期变化的范围和数量都比较明显,面积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碚区的东南部,而生态用地各个时期发生的变化无明显规律,且变化范围较广,较为零星。(3)2009-2017年,北碚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北碚区大力发展经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难免侵占部分农田。从整个研究阶段来看,总体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主要是农田转向建设用地造成的。各地类生态服务价值所占比例虽有所变化,但构成结构较为稳定,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大,建设用地生态服务价值最小,其他地类的生态服务价值由小到大依次为未利用地、草地、水体、农田。从空间角度看,2009-2017年北碚区整体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呈现出东北高、中西部和东南部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ESV区主要分布在金刀峡镇。低ESV区主要分布在蔡家岗镇、复兴镇以及北温泉街道。从时空角度看,北碚区的高ESV区保持稳定,只有金刀峡镇,4个镇街的生态服务价值等级下降,2个较高ESV区转变为中ESV区,2个中ESV区转变为较低ESV区。研究期内,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水体、农田以及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且未利用地、草地的敏感性指数接近于0,北碚区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从价值变化率分析,林地和水体的变化度指数大于1,对北碚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保护林地和水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