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情态意义的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家关注的一个焦点,而情态动词作为实现情态意义的重要手段,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重点从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情态动词(must, shall, will, may, can, should, ought, could, would, might)在英语为母语的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中的语用特征,旨在发现中国学生在使用情态动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另外,笔者组织53名燕山大学一年级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项关于情态动词的语用测试,针对测试结果,选取了30名学生进行访谈,进行定性分析,以期得到更加真实、全面的结果。研究结果揭示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情态动词教学效果的建议。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更倾向于用should,must来表达“责任,义务”情态意义,却很少用到ought,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用词单一、枯燥。另外,在口语中,他们常常不恰当的使用shall来表达“义务”的情态意义。表达断言类言语行为时,中国学生很少用“认知”情态意义来表示可能性,情态动词表示假设的用法也很少出现;情态动词can,will被频繁使用,而could,might,would往往被中国学生所忽视。表达承诺类言语行为时,中国学生没有完全理解will,would表示“意愿”的含义,他们更倾向于大量使用will表达对将来的推测的含义,would也很少被用到。对于表达类言语行为,情态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结构和语境下确实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而中国学生却很少用到情态动词的这种用法,他们一味的用“how can…?”的结构来表达一种“不可思议,不合理”的情感。对于情态动词的礼貌用法,数据表明,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较多使用命令性较强的情态动词must;在表达请求时,往往倾向于使用can,而忽视了较委婉的情态动词could,would。另外,研究发现,might,should,would表示假设的用法在一定语境下也是表达礼貌的一种方式,中国学生却较少用到。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中国学生使用情态动词不恰当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情态动词本身复杂的情态意义及母语负迁移(语义,语用,文化三个方面)。另外,调查表明,中国学生习得情态动词时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克拉申的自然习得法是相违背的,在教学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授情态动词的顺序不恰当,语言输入匮乏,语言输出也相对不足等。这也许是造成情态动词使用不当的根本原因。通过对造成中国学生使用情态动词不恰当的原因的分析,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情态动词自身所包含的语用功能及文化价值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母语负迁移的作用,英汉对比教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习得情态动词的顺序应更加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应尽量加强语言输入及输出,以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