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植物-活性污泥复合系统的主要功能单元,活性污泥、根际污泥及水生植物对复合系统处理污染物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各功能单元在复合系统中的去污权重仍存争议。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精确分析植物-活性污泥复合系统中各功能单元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吸收与去除权重,以及植物各部分的吸收去除活性。此外,还对复合系统在限铁环境下铁载体分泌特性进行了考察。复合系统中植物(美人蕉和风车草)对进水有机物没有直接吸收去除作用。在两种植物构建的复合系统中,活性污泥与根际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比相差不大。在美人蕉-活性污泥复合系统中,活性污泥与根际污泥对有机物的去除分别为75.00%和25.00%,而在风车草-活性污泥复合系统中,分别为76.90%和23.10%。活性污泥与根基污泥对有机物同化活性分别约为8.100 mg C/(g TOC·d)和7.600 mg C/(g TOC·d)。对氨氮的去除中,水生植物本身发挥了一定作用。美人蕉对进水氨氮的吸收去除权重为4.80%,高于风车草的3.23%。在美人蕉-活性污泥复合系统中,活性污泥与根际污泥对氨氮的去除权重分别为77.60%和17.60%,而在风车草-活性污泥复合系统中,分别为76.90%和19.80%。不同植物同化吸收的氨氮在根、茎、叶中的分配有所差异,其比重在美人蕉中分别为12.50%、50.00%和37.50%,在风车草中分别为14.80%、69.40%和15.80%。在同化吸收活性方面,美人蕉与风车草植物的氨氮同化活性分别为0.080 g N/(g TN·d)和0.004 g N/(g TN·d)。两种植物均表现出,根系活性最高,茎部次之,叶部最低。在同位素示踪实验阶段活性污泥与根际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主要菌群包括红环菌科、丛毛单胞菌科、黄单胞菌属、浮霉状菌科、鞘脂桿菌目、硝化螺旋菌科和伯克氏菌目等。根际微生物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差异。限铁条件诱导铁载体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儿茶酚型铁载体和氧肟羧酸盐型铁载体是复合系统在限铁环境下的主导摄取机制。分泌铁载体的总铁临界值为0.020 mg/L~0.035 mg/L,出水铁载体活性当量为9.9μM。通过对铁载体的富集浓缩和类型检测,测定其为儿茶酚型铁载体和氧肟羧酸盐型铁载体。通过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初步检测出Heterobactin B,Anacheline-H,2,3-二羟基苏氨酸,Dibenarthin,Divanchrobactin,Dichrysobactin,弧菌载铁素和副球菌素等儿茶酚型铁载体,以及2-N-methylcoprogen B,Aerobactin,Arthrobactin,Fusarinine A,Dimethylcoprogen,Exochelin MN,Fusarinine B,Heterobactin B,Rhizobactin 1021,Synechobactin A,Synechobactin B和Thiazostatin等氧肟羧酸盐型铁载体。限铁过程中系统污染物去除率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对COD的去除率高于70.00%,NH3-N去除率不低于90.00%。在限铁条件下,系统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丛毛单胞菌科丰度明显高于其他菌群,放线菌科丰度逐渐增大。通过对复合系统各功能单元的去污权重的研究,为复合系统的建模,工艺稳定运行及制定管理方法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复合系统在限铁条件下铁载体分泌特性的研究,探索了提高污水处理厂附加值的途径,并有助于开发基于铁载体络合作用的重金属同步去除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