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脚步,土地征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土地征用量会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根据数据显示,由征地所引发的纠纷,农民权益遭受损害的情况比比皆是,征地成了制约失地农民发展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如何解决土地征收中征地补偿的问题,如何保证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而失地农民作为土地征收中的主体,他们对土地征收的认知和意愿决定了他们会作出何种选择,关系着征地中是否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关系着征地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着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此,基于农民意愿的土地征收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该领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理论,对云南省古城区、永胜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问卷采访搜集相关数据,了解失地农民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土地征收的相关情况。抽取实地调查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作出基本的理论假设。结合问卷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知情状况和所获补偿“好坏”状况,分别提取公共因子,将公共因子及其他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失地农民选择非货币补偿的影响因素和失地农民转让土地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家庭非农就业状况越好的家庭,对非货币补偿的偏好就较低,转让土地倾向越高;家庭收入状况越好的家庭,对非货币补偿的偏好就较低,转让土地倾向越高;受访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有非农经历,以及受访者在征地中的知情状况和所获补偿“好坏”状况,都会对其选择非货币补偿和转让土地倾向产生一定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建议更好的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赋予农民转让土地的还价权,根据地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征地补偿方式,对征地的对象进行适当选择,帮助被征地农民适应变化,完善征地工作的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