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姜黄素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药剂工作者的关注。姜黄素是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以及抗病毒等,而且迄今为止未发现姜黄素不良反应的报道,具有毒性低、安全有效等优点。尽管姜黄素具有诸多的优点,但由于其溶解度低,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有效剂量大,体内代谢过快等缺陷制约着姜黄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姜黄素本身结构特点和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本研究采用乳剂稀释法制备了静脉注射用姜黄素脂肪乳剂(CUR-LE)。乳剂稀释法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姜黄素PEG400溶液和空白市售脂肪乳剂,临用前将两者混合均匀即可。本研究中,首先以药物在溶媒中的溶解度和含药溶液在乳剂的分散稳定性为指标,筛选出最佳可注射溶媒PEG400,并对其灭菌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加入一定浓度的稳定剂没食子酸丙酯可解决药物在灭菌过程中含量下降的难题。姜黄素脂肪乳剂的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将姜黄素溶解于PEG400中,加入一定量的柠檬酸调节pH至一定的范围和一定量的没食子酸丙酯作为稳定剂,除热原,高温高压灭菌,放置于室温避光处,临用前与20%市售脂肪乳剂混合均匀,即可使用。在制备姜黄素脂肪乳剂的基础上,以药物含量、pH和粒径为指标,对其物理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25℃条件下浓度为1.0mg/mL和2.0mg/mL的CUR-LE最大稳定时间分别为20h和14h。在考察期内,两者的粒径和pH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未出现药物结晶,也未出现漂油。由于乳剂稀释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肪乳剂是采用临用前将药物PEG400溶液和空白脂肪乳剂混合,上述两种浓度的稳定时间完全可以满足临床给药的需求。其次,本研究对姜黄素PEG400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溶液在影响因素试验条件下,对高温和强光照呈现不稳定性,提示在贮存和应用过程中注意避免高温和强光照。在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实验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再者,本研究对姜黄素脂肪乳剂的体外释药特性和相分布进行了研究。体外释药特性中,采用溶出仪的转篮法,以10%乙醇PBS溶液为溶出介质。结果显示,在12h,姜黄素脂肪乳剂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71.90+0.44%。在相分布研究中,采用高速离心法将姜黄素脂肪乳剂分为油相、水相、乳化剂层三相,分别测定油相和水相药物含量,然后由乳剂中药物总含量计算药物在乳化剂层的含量。结果表明,药物不仅可以分配在油相和水相,还有相当一部分镶嵌在磷脂层界面膜上。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药物在三相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差异。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比较了姜黄素脂肪乳剂和姜黄素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的不同,结果发现,相比于姜黄素注射液组,CUR-LE能够使药物体内半衰期(T1/2)延长约4倍,体内滞留时间(MRT)提高约5倍,AUC提高约2倍,血液清除率(CIz)显著低于姜黄素注射液等,且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组织分布研究中,结果表明,相比于姜黄素注射液,本制剂在小鼠体内具有显著的肝、脾靶向性,肝、脾组织中药物AUC分别提高了3.33倍和1.82倍。组织分布的结果提示本制剂更适合用于肝、脾等病变器官。最后,基于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的结果,本研究对姜黄素脂肪乳剂治疗大鼠急性肝损伤疗效进行了研究。建立了SD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血浆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病理组织切片、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为指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姜黄素脂肪乳剂能够降低血浆中ALT、AST活性,升高肝组织匀浆中SOD的活性及GSH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病理切片显示,姜黄素脂肪乳剂各剂量能够不同程度改善肝组织损伤情况,并且对肝组织的保护程度高于阳性对照组。本研究为该制剂应用于临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乳剂稀释法制备的姜黄素脂肪乳剂的体外、体内相关性质,为其应用于临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