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翅目昆虫的侵袭对奶牛的危害极大,由于奶牛普遍遭到各种双翅目昆虫的反复侵袭,引起奶牛不同程度的生活改变和病变,是形成奶牛多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试验为了论证双翅目昆虫活动期所诱发的社会性聚集行为对奶牛机体的危害进行了研究。试验选择9头健康荷斯坦泌乳牛作为试验动物,分为泌乳前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三个组,每组3头。在试验期,采用个体跟踪法连续观察30分钟并记录每分钟侵袭试验牛双翅目昆虫的数目,取其平均值。用干湿球温度计测定试验期里每天8:00、14:00、18:00运动场的温度、湿度,记录数据。以泌乳奶牛为试验动物模型,选定聚集行为产生以前、聚集行为产生高峰期和聚集行为结束期作为论证试验期。每个试验期均在晴天,风少,双翅目昆虫最嚣张时间段进行,采用个体跟踪观测方法观察试验牛的护身行为。每个月用真空采血管在双翅目昆虫最嚣张期对试验牛进行尾静脉采血,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ACTH、COR、PRL、GH、NE和T3、T4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中CD3+、CD4+、CD8+和CD21+的百分比。研究结果显示:①试验期的平均气温与温湿指数,7月份最高,10月份最低。在试验期间,7、8、9月份侵袭奶牛的双翅目昆虫个数与6、10月份侵袭奶牛的双翅目昆虫个数差异显著(P<0.05)。共观察到4种双翅目昆虫活动于该牛场,有家蝇、吸血蝇、中华按蚊以及1种虻类。据试验观察,该试验场奶牛产生聚集行为是从8月中旬开始的,一直持续到10月末结束。聚集行为平均持续时间,8月份最长,10月份最短,差异极显著(P<0.01)。②试验场奶牛聚集行为产生前、中、后护身行为,聚集外周牛每分钟的摆尾次数与聚集行为产生前牛、聚集行为结束后牛、聚集中心牛的每分钟摆尾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聚集中心牛每分钟的摆耳次数与聚集外周牛、聚集行为结束后牛、聚集行为产生前牛的每分钟摆耳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聚集中心牛每分钟甩头次数显著高于聚集行为产生前牛、聚集行为结束后牛及聚集外周牛每分钟甩头次数(P<0.05);聚集外周牛每分钟的踢腿次数与聚集行为产生前牛、聚集中心牛、聚集行为结束后牛的每分钟踢腿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聚集外周牛、聚集中心牛每分钟皮肤颤动次数与聚集行为产生前牛、聚集行为结束后牛的每分钟皮肤颤动次数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③奶牛血清中ACTH、COR、GH、和T3、T4含量的总体均值为:6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差异显著(P<0.05);奶牛血清中PRL含量的总体均值为:6月份最高,7月份最低,差异极显著(P<0.01);奶牛血清中NE含量的总体均值为:6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④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差异极显著(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中CD8+T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6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全部试验牛血液CD21+B淋巴细胞(%)的总体均值月,8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差异极显著(P<0.01).上述试验结果表明,双翅目昆虫的侵袭时期,尤其是在吸血双翅目昆虫频繁侵袭奶牛,引起奶牛产生聚集行为时期,奶牛行为、内分泌和免疫机能均产生显著变化,因此,双翅目昆虫严重威胁着奶牛的正常生活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