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兰组织培养中褐变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yloft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杜鹃兰原球茎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褐化的影响因素和褐化控制,建立了抑制杜鹃兰褐化的有效措施。同时,在此基础上,也初步探索了杜鹃兰丛生芽诱导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增殖阶段的杜鹃兰原球茎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量的大量元素、不同浓度的蔗糖、噻苯隆(TDZ)、萘乙酸(NAA)、不同培养条件和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抗褐化剂对原球茎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增殖阶段的杜鹃兰原球茎褐化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元素,NAA对原球茎褐化的影响较小。原球茎的褐化率与大量元素的含量成正比;30 g·L-1蔗糖处理可减轻褐化;添加1.5 mg·L-11 TDZ有利于降低原球茎的褐化率;0.3 mg·L-11 NAA处理下的褐化率较低;弱光和低温均可减轻褐化;谷胱甘肽(GSH)是杜鹃兰原球茎增殖过程中较为理想的抗褐化剂。综合褐化率和增殖率指标的分析,杜鹃兰原球茎增殖过程中的适宜培养条件为:1/2 MS+蔗糖30 g·L-1+TDZ 2.0 mg·L-1+NAA 0.2 mg·L-1+GSH25 mg·L-1,接种后原球茎置于(15±2)℃和3000 lx条件下培养。2、以分化阶段的杜鹃兰原球茎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量的大量元素、不同浓度的蔗糖、TDZ、吲哚-3-乙酸(IAA)、不同培养条件和不同种类及浓度的抗褐化剂对原球茎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分化阶段的杜鹃兰原球茎褐化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元素,其次是IAA,大量元素和IAA对原球茎褐化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蔗糖和TDZ对原球茎褐化的影响不显著。1/2 MS处理下的褐化率较低;蔗糖浓度为30 g·L-1时,原球茎的褐化率较低;添加1.5 mg·L-11 TDZ有利于降低原球茎的褐化率;添加0.3 mg·L-11 IAA对抑制原球茎褐化有益,高浓度IAA对酚类物质的产生和积累有促进作用;适宜光照和低温均可减轻褐化程度;在原球茎分化过程中,Na2S2O3是适宜的抗褐化剂。综合褐化率和平均芽数指标的分析,杜鹃兰原球茎分化过程中的适宜培养条件为:1/2 MS+IAA0.4 mg·L-1+TDZ 1.0 mg·L-1+蔗糖30 g·L-1+15 mg·L-11 Na2S2O3,接种后原球茎置于(15±2)℃和3000 lx条件下培养。3、以杜鹃兰增殖原球茎为试验材料,研究Na2S2O3、GSH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杜鹃兰丛生芽诱导的作用效果,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大量元素、TDZ、NAA和Na2S2O3对杜鹃兰丛生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Na2S2O3对杜鹃兰丛生芽的诱导效果最佳。并且,大量元素、TDZ、NAA和Na2S2O3对杜鹃兰丛生芽的诱导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大量元素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最大。适宜杜鹃兰丛生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4 MS+TDZ 2.0 mg·L-1+NAA 0.2 mg·L-1+Na2S2O3 25 mg·L-1+蔗糖30 g·L-1,诱导率可达79.37%。
其他文献
日光温室番茄如果选种、管理得当,产量高、效益好,近年来在各地种植面积较大。现将陕北地区日光温室番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近年来,国内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大多数县域农业仍处粗放经营。浙江省宁海县农产品品种繁多,但生产规模小,以农户自产自销为主,是典型的家庭作坊式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C_(1027)是我所从湖北省潜江县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C_(1027))代谢产物中筛选出的一个新的大分子蛋白类抗肿瘤抗生素。它由一个酸性蛋白和
1 茄果类蔬菜病害1.1 苗期猝倒病 1m^2苗床用50%敌克松5~10g消毒土壤,或用95%恶霉灵原药3000倍液浇灌。发现病苗后及时拔除,并选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4%杀毒矾M8可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