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国语运动在中国语言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首次制定了科学的识音辅助工具——字母,并用它来拼读文字,为普通老百姓读书识字提供了便利条件;它推翻了几千年来文言一统天下的局面,迫使文言从语言文字的舞台中心黯然离去,为白话文的蓬勃发展扫清了最后的障碍;国语运动的开展对语言的统一、教育的普及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运动的开展在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间接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深入研究国语运动的历史,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白话文运动与国语运动发生、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作为贵族文学的对应物,白话文学早在二千年前就在中国的大地上孕育、生长。汉魏的乐府、唐代的诗歌、宋明的话本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小说堪称其中的优秀代表。清末,随着“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开展,晚清白话文运动正式开始,这也正是五四新白话文运动的滥觞。在古代,出于交际的需要,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雅言”,也就是正确规范的语言。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持续八百年之久。北京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方话的地位日见突出,后来一种被称为“官话”的共同语逐渐形成,这也正是近代普通话的基础。国语运动的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语言文化由少数人垄断,其消极影响还不甚明显。两次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出现,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此时,普及教育和国语统一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迫切要求。随后,科举制度的废除为国语运动的开展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而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则为国语运动的开展搭建了最为广阔的舞台。对国语运动的分期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文在前人相关论著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把国语运动分为三个时期。切音化运动是国语运动的探索期,它为以后的国语运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读音统一会的成立到注音字母的制定为国语运动的发展期,至此,政府已经成为国语运动中的重要参与者,为国语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916年后,随着“言文一致”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和国语教育的正式开展,国语运动走向了成熟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语运动逐渐有了统一的标准,这也使得部分人容易把国语运动理解为单纯的“统一”运动,其实,所谓“统一”正是和“不统一”相对应的。在研究国语运动时,对二者不能偏废。国语运动的几位倡导者正是在此基础上,对文言作为大量调查,对方言文学与国语文学的关系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国语运动正是在此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切音运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贯彻于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历史全过程,并称为语文现代化三大运动。虽然它们三者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顺应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趋势,改造文化载体与文化传播工具,从而达到普及社会教育,开启国民智慧,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目的。因为切音运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三者之间本身的发展有着相互的历史继承性与内在联系性,对三者同异点的分析比较构就成了国语运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国语运动的最初宗旨就是普及教育、提高民智进而增强国力,所以国语运动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国语宣传与教育开展的历史,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实践中,二者都是无法分开的。特别是在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国民学校以语体文教育代替文言教育,至此,国语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这样,既从制度上保障了国语的法定地位,也有助于国语推行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为深入研究国语运动,在本文中,也把国语运动与国语教育作综合研究。总之,经过清末民初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国语运动最初提出“言文一致”与“国语统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国语最终取代了文言的统治地位,国语教育也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合法地位。但语言毕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几十年的国语运动的历史与文言几千的历史相比较,简直微不足道。所以新创制的国语在诸多方面都显得不够成熟,这也是任何事物在草创时期都不可避免的。语言同样也是如此。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国语运动总的趋势是前进的。直到今天为止,现代语言还很年轻。为促进现代语言的健康发展,还应不断对其进行规范、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