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是目前该病最新的治疗方法,康柏西普是新一代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具备靶点数量多、与受体亲和能力强以及作用时间持久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对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有效性、时效性及安全性,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1例(21眼)接受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眼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方法,观察治疗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OCT测量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er retinal thickness,CRT)与治疗前的比较,观察治疗后12个月葡萄膜炎、眼内炎、白内障进展、高眼压等发生情况,分析玻璃体腔内注射的次数,重复注射的时间间隔,经过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康柏西普的临床有效性、时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BCVA平均值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BCVA大于等于15个字母有11例,显效率52.4%,小于15个字母有7例,有效率33.3%,BCVA不提高3例,无效率14.3%。治疗前CRT373~1593um,平均值615.6±267.9um;治疗后6个月CRT218~806um,平均值412.3±134.5um;治疗后12个月CRT228~823um,平均值341.5±137.7um。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CRT平均值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试验对象共注射70次,平均注射3.33次注射5次3人,注射4次5人,注射3次9人,注射2次4人。CRVO注射29次,平均3.63次;BRVO注射41次,平均3.15次。  结论:  1.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起效迅速、疗效显著并且安全可靠。  2.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后3个月内每个月复查1次,以后每3个月复查1次,根据病情采用按需注射的原则可以维持疗效。  3.康柏西普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第1年平均需要注射3~4次。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高居不下,严重影响了育龄妇女的健康及未来的人口质量,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目前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临床工作者从多方面研究探寻方法,以求降低无指征剖
目的:通过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这三种细胞因子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探讨三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