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疮痂病(Potato scab)主要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引起,在世界马铃薯种植区均有发生。该病主要为害马铃薯块茎,可在其表面形成木栓化病斑,严重影响薯块的品质,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引起该病的病原菌除了侵染马铃薯外,还可侵染其他寄主,如甜菜、萝卜和胡萝卜等。近年来,马铃薯疮痂病在我国很多马铃薯生产地区相继发生,甘肃省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该病害的发生逐年加重,已严重影响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筛选拮抗细菌,并对优良拮抗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同时通过大田药效防治试验筛选马铃薯疮痂病的最佳防治药剂,取得如下结论:1、将采集于甘肃省定西市的马铃薯疮痂病病薯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得到20株放线菌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5A-1和5T-1具有较强致病力,结合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灰平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planus和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分别系中国首次报道和甘肃省首次报道引起马铃薯疮痂病。菌株5A-1和5T-1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30℃,最佳生长光照条件为全黑暗,最佳生长pH为8.5,并且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2、从131株马铃薯内生细菌中筛选得到分别对病原菌5A-1和5T-1拮抗作用最强的菌株3-5和8-4,抑菌带宽分别为25.73mm和11.3mm。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菌株3-5和8-4分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3、菌株3-5的最佳发酵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8.5,温度28℃,转速200r/min,14%接种量,发酵时间36h;菌株8-4的最佳发酵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酵母膏,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6,温度32℃,转速120r/min,14%接种量,发酵时间24h。4、本研究使用药剂拌种法对9种杀菌剂和5种菌肥防治马铃薯疮痂病大田试验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除24%噻呋酰胺15ml/667m~2、250g/L戊唑醇5ml/667m~2和300g/L醚菌·啶酰菌5ml/667m~2外,其他各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一定防效,其中77%硫酸铜钙12.5g/667m~2防治效果最好。菌液A1、菌液复3、混合菌肥(262AG6+262XY2+263XY3)和菌肥ZA1防效均大于杀菌剂处理(除硫酸铜钙)防效,故可作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绿色菌肥。收获期测产结果显示,1,2-苯并噻唑-3-铜30ml/667m~2处理增产效果最高。综合考虑防效和增产问题,混合菌肥(262AG6+262XY2+263XY3)和77%硫酸铜钙为防治马铃薯疮痂病的最佳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