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台位于辽宁省兴城市东北部的海滨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东北缘,为兴城地区少数几个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出露点之一。该区岩性组成较简单,产状关系清晰,已获得一批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是研究辽西新太古代地壳组成及其演化的重要“窗口”。基于野外岩石特征及地质产状关系,钓鱼台新太古代岩石可分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石英闪长岩墙两个主要岩石单元。其中,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发育丰富、典型的岩浆混合岩相学特征。该类岩石中分布有少量暗色细粒闪长岩包体。包体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大多具有塑性形变特点,与寄主花岗岩接触界限或截然或渐变,局部可见包体与寄主花岗岩间存在宽约几十厘米的成分过渡带,并出现寄主花岗岩中的钾长石斑晶或寄主花岗岩的团块等。此外,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均出现多种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合,具有基性-酸性岩浆混合的一般特征。石英闪长岩墙与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之间为截然接触关系,具有后期侵入体的一般特征。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岩(墙)的年龄近乎一致,为2.44~2.55Ga,属同一岩浆热事件的产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富Si、贫Fe、Mg、Ca、Ti、P,及Ni、Co、Cr等,其Nb/Ta比值接近大陆地壳比值,具有壳源物质的特征;闪长岩包体与石英闪长岩墙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富集Fe、Mg、Ca、Ti和P,及Ni、Co、Cr等,Nb/Ta比值接近原始地幔比值,具有幔源物质的特征。在TFeO-MgO和R1-R2等协变图解中,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闪长岩包体中元素的变化特征符合岩浆混合过程元素的演化趋势。另外,它们的微量元素分布形式大体一致,显示二者之间发生了成分的交换。而石英闪长岩墙具有高度分异的特点,为晚期幔源岩浆受地壳物质混染后结晶分异的产物。综上,认为该区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形成与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其中,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代表岩浆混合花岗岩,闪长岩包体为岩浆混合的产物—暗色细粒铁镁质包体(MME),石英闪长岩则为同深成岩墙(Syn-plutonic Mafic Dykes),记录了岩浆混合演化的过程,代表华北克拉通在新太古代时期的一次重要地壳再造和垂向生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