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与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便于临床治疗中选择更合理的手术方式,改善疾病预后,最终降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病残率,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以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3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经全科讨论首选手术治疗,并且均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所有手术均由两名具有3年以上内镜及显微镜下手术经验的神经外科医师完成,根据手术医师的喜好选择两种不同术式。15例患者行全麻下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术,命名为内镜组;15例行全麻下显微镜辅助血肿清除术,命名为显微镜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性质、术前血肿量、术前脑出血(ICH)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脑疝、手术距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确保两组资料有可比性。收集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皮肤切口长度、骨窗大小、血肿清除率、术后再出血率、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两周GCS评分、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其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其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于等级资料或者是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术后相关指标可知内镜组更微创:皮肤切口内镜组平均(5.0±0.5)cm,显微镜组平均(12.2±1.7)cm(P<0.05);骨窗直径内镜组平均(2.0±0.4)cm,显微镜组平均(10.1±1.3)cm(P<0.05);内镜组手术时间短:平均(1.4±0.5)h,显微镜组平均(3.9±0.4)h(P<0.05);内镜组术中失血量少:平均(30.7±15.6)ml,显微镜组平均(482.7±11.0)ml(P<0.05);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较显微镜组高:平均(93.8±4.8)%,显微镜组(82.1±5.6)%(P<0.05),内镜组与显微镜组术后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N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短,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皮下积液、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2周GC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且内镜组优于显微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OS评级内镜组恢复良好3例,轻残7例,中残3例,重残2例;显微镜组恢复良好1例,轻残4例,中残4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1例,内镜组预后优于显微镜组(P<0.05);两组患者至随访结束时均无1例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较显微镜下手术有更微创、省时、血肿清除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并可取得良好预后,能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