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变化和东亚各国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东亚雁行模式逐渐瓦解。与此同时,在世界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地区一体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东亚地区经济体纷纷投入到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设中,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面对复杂的地区经济环境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东亚“后雁行时代”的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为此,本文将结合东亚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立足中国,对东亚地区一体化下产业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在东亚产业转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东亚的产业转移是以国际资本流动为载体。因此,本文将以区内FDI流动为切入点,利用FDI对不同地区要素禀赋差异性的选择原理,探讨东亚地区产业转移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计算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对中国和日本、东亚四小龙、东盟四国各自的要素禀赋优势进行比较。普遍观点认为,相似的要素禀赋资源会导致产业转移竞争性加剧,本文通过对与中国资源禀赋相似性较高的经济体的要素细分,进行差异化选择,对竞争国间产业互补形态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东亚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与地区一体化进程息息相关。本文在研究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结合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地区一体化与以国际资本为载体的产业转移之间的互动演化关系,从而为新形势下的东亚产业转移研究注入新的内涵。最后,本文将借用新地区主义大国小国概念,构筑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投资流向模型,对网络分工体系内大国带动小国的轮轴辐条效应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出东亚区域化网络分工体系,并进一步探讨中国在东亚产业网络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总之,紧密的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地区内各经济体的共赢和发展,特别是当分工协作体系与地区一体化进程结合时,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任何对地区分工协作的担忧都大可不必。同时,在东亚产业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中国作为地区大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备在东亚范围内发挥产业组织和协调作用的能力。但同时,中国仍欠缺成为地区协调中心的部分软硬件条件,应抓住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的大好时机,努力提高自身实力,推动东亚新型产业分工体系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