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历史信息整合的资源体系建构——以隋唐洛阳城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m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西安宣言》颁布以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遗址的保护也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强度背景下迫在眉睫,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强调大遗址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怎样在保护的前提下从规划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整合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对遗产的继承、历史文化特性的展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文化遗产的改造多以静态和被动的模式居多,遗址环境质量在城市发展的大潮下逐步下降;而文化遗产的研究多局限于概念阶段,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这和遗址保护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之间相互脱轨有着重大的关系,只有将历史遗产进行空间与文化的串接,置于城市发展脉络之中,才能够切实可行地对遗址进行保护。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隋唐时期遗址现存地下遗址保存最为完好的,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论文首先通过对历史信息、考古信息的整合,最大化地将隋唐洛阳城址准确的落在洛阳现今测绘图中,从而为历史资源准确的空间定位与遗址状况分析提供前提,继而完成对隋唐洛阳城历史信息的转译与空间变迁研究;其次通过隋唐地形环境、历史资源、现状遗址保护程度三个层次评价的综合得出现存洛阳大遗址适宜性评级;最后通过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因素整合,得出核心发展区的遗址保护与开发分级,从而建立带有发展色彩的大遗址保护体系,以促进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合理保护与利用。
其他文献
低丘缓坡地形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生成特点与平缓地形条件下的建筑单体设计生成特点有本质的不同。本篇论文通过低丘缓坡地形条件下影响建筑设计生成的两个主要对象中的一个对象
本文对城市更新中的历史街区动态保护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有关历史街区的研究现状和动态;既而确定了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小城镇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四川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全
传统聚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背景中,融合了自然、人工、社会等要素,形成了完整的建筑规模和系统的组织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是我国历史文
在九十年代全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以“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改革。而这也为我国提出了如何创造适应“素质教育”目标下的中小学建筑的
笔者以北京、天津分区县的四普、五普人口数据为实证研究基础,对两市的人口迁移与空间布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发现京津两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空间接近,但是
我国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明确规定:建筑物的空调采暖年耗电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主要的城市类型之一,是指“因当地资源开发而兴起,并在一段时期内,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工业化时期对
近年来我国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将给城市带来深远影响。特别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低收入流动人口,由于其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与城市人口不同,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等因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重返城市滨水地段的建设热潮,滨水地段以其独特的水文、地貌、人文、历史而备受人们关注。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概念规划设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