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同时玉米也是我国目前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自从十六世纪前半期传入我国以后,就成为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作物,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我国可以说是是世界上唯一的春夏秋冬四季都能种植玉米的国家。我国的玉米品种主要是春玉米和夏玉米。玉米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32亿亩,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31.7%;玉米的总产量达到2.02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2.7%。玉米具有产业链条长、需求弹性大、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等特点。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千千万万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9月,玉米期货合约正式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自1998年全国期货市场大清理大整顿以来,上市的第一个粮食期货品种。玉米期货合约的上市交易,将推动我国的粮食体系进一步完善,意味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市场化方向更加深化。自从2004年我国玉米期货合约重新上市交易以来,发展比较顺利,并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价格波动,玉米期货的价格发现及套期保值功能也都有所发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玉米产业的新政策不断推出,玉米的价格将会越来越市场化。玉米期货市场与玉米的价格密切相关,必定将会在玉米产业的不断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了服务三农,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加快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国家对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高度重视。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农产品价格经常出现“过山车”似的大幅波动现象,农产品期货市场有利于转移风险,平抑价格波动;其次,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有价格避险的需求,期货正是一个很好的避险工具。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的经济职能,在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共同参与的市场中,风险得以转移,价格被发现,信息效率得以提高。然而功能缺失的期货市场不仅无法起到应用的作用,反而容易造成风险积聚,价格波动剧烈,市场不稳定的严重后果。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本文以玉米期货为例,对玉米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效率和套期保值功能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技术路线图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期货市场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期货市场定义、基差、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期货市场的功能效率,以及梳理了国内外期货市场功能的理论研究概况及实证研究概况。第三章,玉米期货市场功能效率评价方法。本章介绍了这两大功能效率的评价方法。价格发现效率的评价方法采用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于套期保值效率的评价主要采用了四种评价方法,基差分析,套期保值绩效值分析,最优套期保值比率分析以及流动性分析。第四章,玉米期货市场功能效率实证分析。本章根据上一章介绍的玉米期货市场功能效率评价方法,对我国玉米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效率和套期保值功能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为,我国的玉米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的价格发现效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均表明,期货价格对于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好的。但是,现货价格对于期货价格的引导作用不够好。通过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得到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可以得知,玉米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在受到冲击产生波动后,回到均衡状态的速度是很慢的。这说明玉米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玉米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建设。对玉米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我国玉米期货市场具备一定的套期保值效率。通过基差分析,套期保值绩效值分析,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计算,可以得出玉米期货市场具有较好的套期保值效率。但是通过流动性分析可以发现,六个合约中只有三个合约较活跃,其他三个活跃度较低。同时,在基差分析中可以看到在2016年以后,伴随着玉米临储制度取消,玉米库存高企以及市场普遍存在的新玉米高产量预期,整个市场看空新玉米价格,使得玉米期货合约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现货价格大幅升水,使基差转正,市场结构出现翻转,六个合约在合约交割期,基差均不显著趋于收敛,套期保值效率较之前有所下降。然后从加大玉米现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交易者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增强玉米期货市场功能效率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