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合成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gold nanoparticles,AuNPs),调控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s)的存在形态,研究球形AuNPs与八种FQs的相互作用,探索AuNPs与FQs的作用机理,构建FQs残留的裸眼可视、简便快速的检测体系。 方法:通过对球形AuNPs合成条件的优化筛选,合成出均匀性、分散性、重现性俱佳的球形AuNPs;以缓冲溶液为媒介,调控FQs的存在形态;借助灵敏反应促进剂NaHCO3的作用,分别优化NaHCO3、缓冲溶液的浓度和各反应组分的体积配比,获得了最佳的FQs快速检测识别条件。在此基础上对八种FQs的快速检测体系的分析特性和抗干扰能力进行了考察。结合紫外可见吸收、透射电镜(TEM)和Zeta电位分析等表征手段,研究了球形AuNPs与FQs相互作用的识别机理。 结果:球形AuNPs快速识别FQs的最佳实验条件为:粒径15nm、pH5.0、0.10mol/L NaHCO3;最佳体积比为NaHCO3:AuNPs:FQs=2:5:4。最优条件下,培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检出限为1×10-7mol/L;恩诺沙星和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的检出限为2×10-7mol/L;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和洛美沙星的检出限为2×10-6 mol/L;Zeta电位分析结果表明:NaHCO3的加入改变了AuNPs表面的带电情况;而TEM的测试结果表明:带电荷的FQs使得AuNPs以链珠状相互连接,从而发生了AuNPs溶胶由酒红色至蓝色的转变。 结论:以正电形式存在的FQs有利于球形AuNPs的识别,而NaHCO3的加入可以极大地提高AuNPs对FQs识别的敏感性。加入的NaHCO3通过配体交换方式替代了AuNPs表面吸附的柠檬酸根,而带正电荷的FQs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了AuNPs表面,减弱了AuNPs之间的排斥作用。此外,FQs分子之间在喹诺酮环的疏水-疏水作用下,相互连接,从而导致了链珠式结合的团聚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