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18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达到184,619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20%,“隐性债务”和发行置换债券以债养债的问题不断突出,那么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何不断扩张,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有怎样的增长效应进行研究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首先从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成因、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效应及地区差异这三个角度对全球范围内相关领域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文献综述。接着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种类进行概述,并且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绝对、相对规模及不同地区对比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事实进行分析。然后,本文的模型在Barro的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政府部门,再加入政府税收和地方政府债务,将经济增长率对政府负债率求导能够得出政府负债率的最优解,进而提出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有倒“U”型增长效应的假说。理论分析中还通过逻辑推导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的成因和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效应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说。实证检验中以2006—2015年这10年间地方政府债务的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滞后项控制内生性对提出的假说证实或者证伪,最后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完成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的成因来看,晋升压力对是否发债和发债规模的影响显著,晋升压力和城市竞争压力的交互项对发债规模的影响显著。市委书记的晋升压力越大发债的可能性越大、发债规模也越大,且在城市间竞争压力越大的地区,市委书记的晋升压力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促进作用就越显著。(2)全国范围内地方政府债务一次项的系数显著为正,二次项系数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的增长效应呈倒“U”型,表明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内扩大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超过适当规模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会阻碍经济的发展。(3)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倒“U”型的增长效应,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效应呈正“U”型。针对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的意见建议为:(1)树立健康的“升迁观”,避免官员因为个人的升迁意愿大规模发债,同时弱化地区排名的指标对官员考核的影响。(2)提高发行透明度,通过公开数据、引进公众监督等手段,同时建立准备金制度防范违约风险。(3)结合地区特点,分地区分档划线,具体地区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