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效的课堂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差异很大。比如部分学生是课堂的“活跃者”,而一些却是课堂的“边缘人”。学生参与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研究学生的课堂参与显得尤为有意义。课堂“边缘人”指凡是游离于课堂中心,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这个群体的参与现状如何,影响“边缘人”参与情况的因素是什么,以及有何措施能改善他们的课堂参与现状成了笔者的研究重点。笔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第一方面,通过将录课视频转化为文本并进行具体分析,主要从课堂师生话语量比较、师生互动方式、教师提问方式以及教师的反馈方式,得出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其次通过对教室的座位编排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情况,反应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不均等。第二方面,以录课视频、课堂观察表以及访谈为主要方式,从行为、情感、认知三个方面剖析了研究对象的课堂参与情况。在行为方面,学生行为比较积极,但课堂卷入程度较低;在情感方面,学生体会到的积极情感少于消极情感;在认知参与方面,学生浅层次参与较多,深层次参与较少。第三方面,通过笔者跟踪录像观察,以及对研究对象、教师和家长的访谈,从课堂环境、家庭教育、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因素分析影响课堂“边缘人”参与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