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少功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是一位主体性非常强的作家,对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总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他坚持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文革”这段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本论文以韩少功“文革”结束至今所有直接描写“文革”,或以“文革”为叙述背景,或中间穿插“文革”情节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内在的反思性、启蒙性和解构性;从“文革”历史的尘埃中挖掘思想资源,以促进新的历史语境下国民思想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文革叙事”概念的界定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韩少功小说对“文革”的反思所呈现的理性思辨色彩,从“正反对立相容”这一辩证法的角度阐释了韩少功对那段复杂历史的“排斥与包容”的反思态度。“排斥”是对灾难的否定,表明了韩少功对于“文革”历史所持有的明确、严肃的历史是非观;“包容”是对苦难的释怀,表明了韩少功跳脱苦难感性的桎梏,追求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观。第二章从精神信仰的角度分析韩少功小说的“文革叙事”所追求的启蒙意义。这种意义也是一种超越历史、文学、现实界限的创造性的价值追问。韩少功把“文革”当作一次“思想事件”,从中挖掘其思想资源,力图在现代启蒙语境下,实现历史启蒙、文化启蒙、成长启蒙,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启蒙。第三章从韩少功对“文革”病症思维的解构,探讨其对多元思维的追求。“文革”的病态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病态,是历史遗留与现实矛盾的极端病变。韩少功通过对二元对立思维、集体脱罪思维、政治极权思维的解构,旨在肃清“文革”思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结语”主要总结韩少功小说“文革”叙事的意义和价值。这既体现在韩少功“文革”小说对文化与人性“养成与反噬”关系的探索,也表现在韩少功的创作在现实“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担当。
其他文献
民生财政支出监督是当前国家财政监督的重点之一。我国自20世纪初的税制改革开始,逐步建立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税法律制度,统一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法律,完善了流转税的
以“革命”之名肆虐十年之久的“文革”,是反思二十世纪中国史时绕不过去的一个关键点。作家韩少功从改革开放伊始,直到当下,三十余年间未曾中断对“文革”及相关问题的反思
随着翻译研究的日益发展,人们发现翻译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得译者的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了有关学界的
中药药引是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使用得当可以扬长避短,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药引的应用广泛而悠久,但面临逐渐下降的趋势,还有待中医药人员不断继承和发扬,根据临床实际需
对外医疗援助是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一项重要内容,迄今为止,中国向国外派遣医疗队已有50年的历史。1963—2008年,我国累计己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的69个国家和地区派
“发愤著书”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便种下了“发愤著书”这一传统的种子,此后其历经历代文人的进一步阐述、发展,在文
本文在研究大量“中学问题导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笔者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任教班级中的地理教学分别采用传统讲授和问题导学这两种方法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比较
<正>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胸骨前软组织水肿极少见,国内仅有个例报道。作者于1978~1988年见到3例,并以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效果较满意。现介绍于下: 一、临床资料:3例均为女性,年
傈僳族属氐羌的一支。明清时期,迫于官匪械斗与生存压力等原因,活动于雅砻江流域的傈僳族几经迁徙,大部分向西和西南边疆转移,居住于今天的怒江流域,还有一部分向北迁徙,定居
歌谣、谚语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民众专用的话语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广大民众朴素的政治理念和精神文化观念,也包涵着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司马迁感受到这些歌谣、谚语内在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