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是一位主体性非常强的作家,对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总保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他坚持理性思考,在文学作品中,对于“文革”这段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进行了理性的探索。本论文以韩少功“文革”结束至今所有直接描写“文革”,或以“文革”为叙述背景,或中间穿插“文革”情节的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内在的反思性、启蒙性和解构性;从“文革”历史的尘埃中挖掘思想资源,以促进新的历史语境下国民思想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文革叙事”概念的界定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分析;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韩少功小说对“文革”的反思所呈现的理性思辨色彩,从“正反对立相容”这一辩证法的角度阐释了韩少功对那段复杂历史的“排斥与包容”的反思态度。“排斥”是对灾难的否定,表明了韩少功对于“文革”历史所持有的明确、严肃的历史是非观;“包容”是对苦难的释怀,表明了韩少功跳脱苦难感性的桎梏,追求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观。第二章从精神信仰的角度分析韩少功小说的“文革叙事”所追求的启蒙意义。这种意义也是一种超越历史、文学、现实界限的创造性的价值追问。韩少功把“文革”当作一次“思想事件”,从中挖掘其思想资源,力图在现代启蒙语境下,实现历史启蒙、文化启蒙、成长启蒙,但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启蒙。第三章从韩少功对“文革”病症思维的解构,探讨其对多元思维的追求。“文革”的病态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病态,是历史遗留与现实矛盾的极端病变。韩少功通过对二元对立思维、集体脱罪思维、政治极权思维的解构,旨在肃清“文革”思维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结语”主要总结韩少功小说“文革”叙事的意义和价值。这既体现在韩少功“文革”小说对文化与人性“养成与反噬”关系的探索,也表现在韩少功的创作在现实“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