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来,关注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建筑师明确提出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概念,如出现了一些建筑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建筑、城市建筑生态学、生物结构或生态结构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更加强调有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的观点,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近些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对可持续的城市和建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由于国情的差异、各国研究的内容、层次和水平还不太平衡。就大多数国家而言,对理论、方向和发展构想的探讨较多,在实践研究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得较为普遍。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践环节的研究就显得相对薄弱,有关的经验总结亦不够充分和全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课题研究提出了“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 作为特殊建筑类型的生态建筑,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运行体系,从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建筑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说,缓冲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特征。 本论文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生态建筑的有关空间形态和建筑设计的技术手段,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方法提出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论述了生态缓冲空间和适宜技术协同作用的理论,并探讨了一种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对生态缓冲空间的形态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建构生态适宜技术框架及设计方法; 第四部分:运用上述理论概念和设计方法,结合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创意竞赛,进一步阐述了有关生态缓冲空间概念及适宜技术协同作用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