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生态缓冲空间及其适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1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来,关注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建筑师明确提出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概念,如出现了一些建筑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建筑、城市建筑生态学、生物结构或生态结构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渐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更加强调有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的观点,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近些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对可持续的城市和建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由于国情的差异、各国研究的内容、层次和水平还不太平衡。就大多数国家而言,对理论、方向和发展构想的探讨较多,在实践研究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得较为普遍。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践环节的研究就显得相对薄弱,有关的经验总结亦不够充分和全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课题研究提出了“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 作为特殊建筑类型的生态建筑,有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和运行体系,从建筑内部使用者和建筑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层面来说,缓冲是生态建筑的重要特征。 本论文从建筑空间的角度入手,分析了生态建筑的有关空间形态和建筑设计的技术手段,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协同学理论方法提出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论述了生态缓冲空间和适宜技术协同作用的理论,并探讨了一种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生态缓冲空间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二部分:对生态缓冲空间的形态进行分类; 第三部分:建构生态适宜技术框架及设计方法; 第四部分:运用上述理论概念和设计方法,结合南岸嘴地区规划设计国际咨询创意竞赛,进一步阐述了有关生态缓冲空间概念及适宜技术协同作用的理论。
其他文献
该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总结出了历史城市保护的规划理念和策略,论述了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和应用这些理念和策略,建立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保护和利用规划体系,推进历史
目前,我国在满足了城市居民居住的基本需求后,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时代;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更多的人将居住在城市,居住社区已经成为城市的最重要的
学位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当代城市中文化建筑设计语汇的探析。当代的文化建筑肩负着城市文化塑造和民众文化生活的诉求的双重使命,因此,通过对文化的解读和富有逻辑和整体性设计语
大学传统校区的景观更新是一个涉及建筑和外部环境等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学校扩招,传统校区面临着既要满足现代需求又要延续和发展传统文脉的问题,
21世纪的一个特征是世界人口老龄化,根据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平均年龄到2010年即可达到老年型的标准。而我国在2003年已正式进入老龄社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将对我们
湖北地区具有地形地貌的多样化和民族分布的特色化的特点,民居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各异的自然条件和自身文化特色加上周边文化圈的影响,形成了湖北地区丰富的民居资源.湖北
住宅产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随着对粘土砖的限制使用,以及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中国也加快了工业化住宅的研究,而且不断有新成果出现.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发展空间目前尚未明
建筑与文化之间有着种种的关联.西方人说"建筑是一部石头的史书",则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了.在各种建筑类型中,贴近生活的居住建筑与文化关系更为紧密.通过中国文化的发
对建筑现代性的批判是当代建筑批评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现代性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在形态和观念上的特征;通常以剧烈的矛盾和冲突而不是统一和谐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建筑学的领域
学位
论文主要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讨论厦门城市空间拓展与规划相关问题。通过对厦门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与实施历程的回顾,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探寻导致规划与其之间在一些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