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司法确认程序研究——基于“交错适用论”的分析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986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法律化,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标志着诉讼与非讼对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事司法确认程序通过赋予人民调解等替代性纠纷解决程序强制执行力,有效的实现了诉讼与非诉的衔接,弥补了非诉解决纠纷缺乏强制执行力的不足。2012年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将民事司法确认程序纳入到特别程序,但由于该程序制度立足于“二元分离适用论”的民事诉讼程序设置理论,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在新的程序法理的指引下对民事司法确认程序加以完善。  论文遵循“理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检讨原理论局限、提出新理论——在新理论基础上探讨完善措施”的思路,逐步深入,对于民事司法确认程序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梳理民事司法确认程序的概念、特征,尝试着提炼出该程序的基本内容及其功能价值。其次,对于民事司法确认程序的问题予以归纳、分析,主要存在:受案范围界定不当、法官的审查权限不明确、司法确认无既判力与其功能设定冲突、未确立司法确认再审程序、虚假调解协议申请确认防范机制不完备等问题。再次,对于民事司法确认程序性质认识的误区,及其理论基础“二元分离适用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程序民事诉讼设置理论“交错适用论”,探讨民事司法确认应用该理论的具体路径。最后,论文提出从界定司法确认的受案范围,论证赋予司法确认裁定既判力的正当性及其具体路径设计,确立司法确认适用再审救济程序,补充虚假调解协议申请确认防范机制等方面对民事司法确认程序加以完善。
其他文献
承运人系履行国际货物运输合同之重要主体,本文主要系针承运人之责任制度来进行研究,并从国际间最新立法《鹿特丹规则》就现行台湾“海商法”关于承运人之责任制度来进行检视。
以人为本思想,由来已久,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不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
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自学的动机;其次要指导学生如何自学;最后要在
期刊
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从公民当中选任出陪审员,参与到法院的审判过程中,行使参审权的一种制度;它是一项体现司法民主、提高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然而,该项制度在审查内容、程序运作和结论的约束力方面都缺乏详细规范。因此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已实施三年有余,但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