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肝脏毒性

来源 :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otang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基于EGFR基因突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在获得良好抗肿瘤疗效的同时,其肝脏毒性日益受到临床重视。相关的临床实验和个案报道都表明部分应用小分子EGFR-TKI的患者会出现轻至重度肝脏毒性,药品说明书中也提及已观察到无症状性肝转氨酶升高。但对其发生率和发生原因尚缺乏系统性的分析与阐述,对于出现肝损患者的治疗,也尚缺乏推荐意见。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肝脏毒性的发生率,寻求特异性保肝药物,进而研究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尝试为今后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内关于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的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及肝脏毒性的个案报道,对肝脏毒性发生率和可能发生原因进行简要概述。根据我院吉非替尼引起肝损害两个病例的临床分型和保肝治疗效果,结合文献报道的可能发生原因,分析病例中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结果: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引起肝脏毒性的个案报道共18篇,其中吉非替尼有15例,厄洛替尼有11例,各有9例为重度。此类药物肝脏毒性的可能原因有四种,即免疫性损伤、胆汁淤积、药物相互作用和氧化应激。我院两例吉非替尼肝损伤病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双环醇、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胆碱对其有特异性保护作用,肝脏毒性的可能发生原因为氧化应激。结论: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肝脏毒性应受到高度的重视,使用期间应定期严密监测肝脏功能。对于中至重度肝损伤,在停药基础上进行抗炎及抗氧化保肝治疗。小分子EGFR-TKⅠ类药物肝脏毒性的共同分子机制可能为氧化应激,基于有效保肝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该类药脱靶作用对肝脏造成的损害,对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其他文献
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常减压蒸馏的技术现状,分析了原有常压蒸馏装置的操作状况,新设计了减压部分,根据尽量利旧原有设备,节省投资的原则,使装置的常压部分在主体设备利旧的前提下,尽可
香青属Anaphalis DC.隶属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鼠麴草族Gnaphalieae,约有110种,是亚洲鼠麹草族最大的属。泛喜马拉雅地区指喜马拉雅山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自然的植物地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增塑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包装材料、医用材料等领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DEHP暴露引起了哺乳动物多种生殖发育损伤,其中精液质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