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传统排球教学多年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很多学者已经展开了研究,但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思辨阶段,应用研究还尚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根据排球项目的内在特点,在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出一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研究,以期为排球乃至其他体育"术科"课程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有益参考,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归纳与整理,为本研究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保证。2.2实验法本研究的教学方案经过为期四年的实施,不断完善后,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2个行政班54人,经统计学差异性检验,实验对象水平具有同质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时数均为64学时,实验组按照"兴趣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任课教师、比赛裁判员等要素上进行了有效控制,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3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身高、体重和比赛回合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检验,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研究结果与分析;3.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审视传统的排球教学由于受机械论影响较大,在教学中教动作、练动作、考动作多,技术运用和比赛实践少,考虑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导致教学效益不高。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排球教学必须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传统排球教学模式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不足。这是进行排球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3.2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3.2.1理论基础"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运动项目"娱人致趣"规律和耗散结构理论。3.2.2教学目标"兴趣驱动"教学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现"爱打球、会打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教学目标。3.2.3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新内容和新要求等相关刺激的运用是"兴趣驱动"教学模式操作和实现的关键。新内容是指体验练习和不断提高要求的比赛和打防,我们通过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步骤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进程上呈现出"分解→整体"的特征。"兴趣驱动"教学模式在教学进程上不具有"分解→整体"的特征,比赛和串连练习明显增加,且贯穿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是示范,讲解,练习和纠错。"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初步示范、讲解,学生体验探究学习,教师总结并进行进一步示范、讲解,学生继续练习。3.2.4考核"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考试方法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传筐垫筐"改为打防能力测试。这种调整是基于"传筐垫筐"测试存在脱离排球比赛实际和与排球项目特点不符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以"爱打球、会打球"为目标的"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需要了。打防是体现排球项目高度技巧性和"适当的回合流畅"这一核心致趣要素的有效载体,是在相对简单作业练习形式下适应比赛情境的手段,对于排球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3.3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有益效果由于"兴趣驱动"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和考试方法均不相同,所以不能用考试成绩对二者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我们试图用教学对象感受、回合流畅数量、传递流畅程度和比赛成绩等指标对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传递流畅程度和比赛成绩经过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学生感受、比赛的回合流畅数量和每分回合数量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但在传递流畅和比赛成绩两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发球和一传失误率还比较高,这说明由于学时较少的原因,学生技术效能不高,这个结果也符合排球项目高度技巧性的特点。由此可见,"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研究结论:4.1传统的排球教学由于受机械论影响较大,在教学中教动作、练动作、考动作多,技术运用和比赛实践少,考虑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导致教学效益不高。4.2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兴趣为动力来推动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和耗散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操作和实现过程中通过比赛、打防、体验练习等新内容刺激学生远离原有平衡态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爱打球、会打球"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术科教学领域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4.3 "兴趣驱动"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具体表现在:在学生感受、比赛的回合流畅数量和每分回合数量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但在传递流畅和比赛成绩两个方面差异不显著,发球和一传失误率还比较高,这说明由于学时较少的原因,学生技术效能水平不高,这个结果也符合排球项目高度技巧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