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糜泻是由携带了HLA-DQ2/DQ8基因的易感人群摄入含麸质蛋白的小麦、大麦或黑麦的谷物或其相应的加工产品后导致小肠出现慢性炎症反应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疾病患者中90%的人携带HLA-DQ2基因,余下的则携带HLA-DQ8基因。然而HLA-DQ2/DQ8基因仅解释了乳糜泻40%的遗传致病原因,余下的60%则是由大量的non-HLA基因决定。自2007年至今,2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和1项Immunochip研究共发现39个non-HLA基因座上的115个单核苷酸多态(SNP)位点与乳糜泻的发生呈显著相关性。根据这些基因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位于蛋白质编码区,如MMEL1,SH2B3和IRAK1基因;一类位于基因调节区,如RUNX3,RSG1,ETS1,TAGAP,ZFP36L1,IRF4,PTPRK和ICOSLG基因;其余的则位于基因间隔区。按其功能描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乳糜泻发生过程中相应细胞的分化、募集、激活和信号传递,效应细胞的共刺激和成熟,以及在免疫炎症过程发挥调节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已发现的90%的SNP位于蛋白质编码区以外,由于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 study)的不完善,很多基因具体的调节作用还不明确。此外,由于non-HLA基因的发现,受GWAS和Immunochip技术的限制:两种技术皆不能覆盖人类全部基因,受纳入研究者样本量和疾病低发病率的影响:研究样本量越大,发病率越高,其检验效能越好,使得目前已发现的SNP位点仅能解释乳糜泻14%的遗传致病原因,仍然存在大量未发现的non-HLA基因。对乳糜泻致病相关的non-HLA基因进行研究和解读,将有助于提高对乳糜泻发病机理的认识,为发现新的乳糜泻治疗方法及靶向治疗提供思路。另外,将non-HLA与HLA相结合还可应用于临床构建"乳糜泻发病预测模型",实现对高风险人群患乳糜泻风险性的准确评估。因此,随着乳糜泻发病率在全球不断增加,新nonHLA基因位点的发现及其乳糜泻的相关性值得被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