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与单纯心理干预比较,观察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柴胡疏肝散合心理干预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原发性肝癌伴抑郁状态轻、中度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干预组)30例,对照组(单纯心理干预组)30例。对照组仅专业心理医师实施予以心理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心理干预基础上予以口服柴胡疏肝散汤药治疗,两组心理干预均一周1次,每次30分钟,共进行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变化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抑郁状态评估:治疗前两组HAMD-17评分结果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HAMD-17评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AMD-17评分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量表评分均较前降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差异更显著(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QLQ-C30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功能领域评分中,对照组情绪及认知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躯体、认知及总体功能评分较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躯体、情绪、总体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主要症状评分中,对照组疲乏、疼痛评分较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疲乏、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单一症状评分中,对照组仅食欲减弱一项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失眠、食欲减弱评分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短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失眠及气短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中肾功能、血常规、二便常规、心电图指标均正常,肝功能指标稳定,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干预能减轻原发性肝癌相关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单纯心理干预相比,柴胡疏肝散联合心理干预见效快,效果更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疼痛、疲乏、气短、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原发性肝癌相关抑郁有治疗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