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李(Prunus domestica L.),在西亚、欧美国家及我国新疆地区作为重要果树资源而广泛栽培,其果品俗称西梅,酸梅。1980年,施丽等在新疆伊犁天山野果林发现野生欧洲李群落,证实欧洲李起源于天山,且中亚天山野果林是欧洲李的唯一起源地。本文在采用样方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欧洲李野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和种群发展趋势。欧洲李野生居群分布区极狭窄,只发现在新疆新源县、巩留县两处有野生欧洲李为主的野果林植物群落且数量稀少。样地共调查到木本植物7科14属15种,共计712株(丛),其中以蔷薇科为优势科,重要值达225.16;乔木层中,欧洲李重要值达177.10,远高于其他各种;灌木层中,兔儿条(Spiraea hypericifolia)重要值最高;多样性指数在样方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偏低,均匀度指数较低,反映出野生欧洲李群落中物种单一、结构简单。欧洲李群落总体结构简单,物种组成单调,易受外界干扰,反映出群落强烈的不稳定性。样方中调查到的木本植物仅15种,且植株数量稀少,形态弱小,木本层发育较差,林冠稀疏,平均郁闭度0.31,低于野苹果的0.48(刘华,2010);此外,欧洲李壮年树生长势较差,胸径6-7cm即有老化的症状,树梢枯死,树叶开始凋落。因此,欧洲李野生居群呈现出"老的老,小的小"的局面,种群亟待保护。欧洲李自然繁殖能力低下,难以向外扩展种群。调查发现,欧洲李结实率低,所有壮年植株中大多均未挂果仅,少量能挂果,种子自然繁殖受抑制;同时欧洲李花粉较少,仅为樱桃李的20.2%(耿文娟,2010)。这将导致被昆虫或风力传播的花粉量减少,居群间基因交流减弱,优良基因不能得到及时传播;另外样方中的大多数幼苗均为萌蘖发出,营养繁殖能够扩大其种群数量,但弱化了有性生殖优势,特别是人为干扰严重,多个样方都受到速生杨树种植和放牧活动侵袭,幼苗和数株大树树皮被放养的牲口啃食,欧洲李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针对野生欧洲李种群目前的濒临灭绝状态,建议减少人为因素对野生欧洲李种群的干扰,立即建立资源圃,引种野生资源,在人工环境下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