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与全国全球一样气候变暖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本文利用1961-2016a气象与环境实际监测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导致偏旱大旱等级发生频次增加,尤其是2000-2016近16年,偏旱大旱频次占44﹪平均2-3年就发生一次。据统计年鉴旱情报告与年温值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升高1℃时,平均干旱发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32.7%;温度升高1.5℃时,平均干旱发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4%见图1。气候变暖还导致了水资源匮乏供需矛盾突出,自1998a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后连续4、5年哈尔滨江段春季枯水位,降到建国以来水位最低值,生活用水困难,航运中断。除2003、2013年外,至2017年无论是降水,径流还是水资源总量,都是严重短缺,这里除了降水少以外,还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我省水稻面积种植的增加,水稻的播种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分别由1980年的2.1×105hm2增加到2011年的3.44×106 hm2增加了15.4倍,这样大大增加了地表水的供水量。另外还分析了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耕地平均有机质含量下降2~3个百分点造成地力下降;1954~2005a间,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029℃/a,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驱动条件。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耕地面积增加了2.5倍,2005年耕地面积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的55.14%,导致湿地面积缩小,多样性功能减退;同时土地沙化、盐碱化、荒漠化也大有加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松嫩草原盐碱土面积已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将近24.7%,有2/3的草地已盐碱化,其中50%已严重碱化,成为不毛之地的光碱斑,有40万hm~2草地不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