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4年7月3日贵州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控制西藏高原南侧到我国华南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偏西急流明显增强,在贵州省东北部上空形成明显的强烈辐散区。高空形成强的"抽吸"效应对暴雨过程的维持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欧亚中高纬地区呈现明显的"两槽一脊"的形势,冷空气从贝加尔湖以东沿高空槽不断渗透到长江流域。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南部,在孟加拉湾有低槽存在,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及副高西侧稳定的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的向长江中下游一带输送与北方南下的干冷空气交汇,形成以边界层湿度梯度为主要特征的梅雨锋准静止锋面,长时间维持,造成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的暴雨天气过程。2、暴雨发生前,在拉萨附近有高原涡生成,高空槽移动缓慢加深,并向南延伸至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使西南涡明显加强,形成明显的气旋性涡旋,500 h Pa正涡度位于槽前,贵州铜仁遵义的涡度值达到最大值,低涡中心位于贵州境内,从西南涡的变化特征我们发现,随着高空槽的东移,与低层弱的气旋性环流叠加,促使西南低涡发展,其右前侧西南暖湿气流加强,西段梅雨锋趋于活跃,贵州降水发展。3、200h Pa高空急流轴位于长江流域一带。长江中下游位于急流轴入口区的右侧,形成较强烈的辐散区,长江流域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侧及切变线的右侧,中低层辐合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贵州位于长江横切变的西段,因此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处的右侧辐散区和低空急流左侧强辐合区。低空急流轴东南移出贵州,贵州强降水结束。4、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暴雨发生前,从孟加拉湾经云南到长江流域的水汽通道建立,为梅雨锋强降水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但贵州水汽通量较小,贵州上降水量较小。西太平洋副高东退减弱,副高西侧的偏南风水汽输送增强,与西南气流会合向广西、贵州、长江流域输送,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水汽辐合中心对强降水落区基本一致,水汽通量及其散度对强降水落区有一较好的指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