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教师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探讨教师间职业倦怠的差异性及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教师紧张和压力,建立有效可行的干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学校教师共5769名,通过对职业紧张问卷、工作紧张测量问卷、职业倦怠问卷、中文多维疲劳问卷、应对方式问卷的整理分析,并按评分标准合分后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分析方法;探析出小学、中学、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分项中的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和职业紧张均低于中学、大学教师并处于轻度职业倦怠。教师在基本人口学特征调查中不同年龄阶段、是否为班主任的职业倦怠总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师职业倦怠呈递增趋势,任职班主任也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为了更方便的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本文对工作紧张测量问卷和应付方式问卷中的各分项做主成分分析,通过降维处理降低各因素解析的复杂度。教师职业紧张是影响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并且经相关分析可论证:职业倦怠总分、耗竭维度、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的得分与职业紧张量表中的任务过重、任务不适、任务模糊、任务界限、责任、业务紧张反应、人际关系紧张影响因素得分呈正相关(P<0.05,P<0.01),与工作环境、休闲、社会支持、自我保健影响因素因素呈负相关(P<0.05,P<0.01);职业倦怠总分与中文多维疲劳量表中的体力疲劳、活动减少、动力下降、脑力疲劳呈正相关(P<0.05,P<0.01);职业倦怠总分及各分项得分与应付方式量表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呈正相关(P<0.05,P<0.01),与解决问题、合理化、求助呈负相关(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可针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建立模型,从而判定各因素对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