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胫骨骨道与胫骨平台夹角对后交叉韧带重建"killer turn"的影响,初步提出一种安全、合理的骨道技术.方法应用18具新鲜跟腱作为移植物在新鲜尸体胫骨侧重建后交叉韧带,所有标本骨道均采用前内侧入路,按照胫骨平台与骨道夹角不同分成A、B、C3组,每组6例,夹角分别为30°、40°、50°,记录所有标本测试前后骨道出口的面积、骨道出口压强值以及在循环载荷下的循环特征.结果测试前后不同夹角的胫骨骨道出口面积值,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0,P<0.05),骨道出口的压强值,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P<0.05).在相同循环载荷(256N)作用下,相同频率(126Hz)下,循环次数及疲劳强度,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5,P<0.05).结论移植物与骨道夹角50°时,骨道口面积变化最小,压强最小,循环次数最多,疲劳强度最强,但有2例骨道后缘骨皮质破裂,提示该骨道并非绝对安全,依次夹角减小时骨道口面积变化增大,压强增大,即"锐角效应"明显,磨损增加,疲劳性能减弱导致疲劳寿命缩短,初步认为骨道与胫骨平台成40°角的胫骨前内侧骨道为理想的骨道解剖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