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前庭外周器官受损,会导致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逐渐减轻,这一自然恢复的过程称为前庭代偿1。组胺(HIS)是参与前庭代偿的重要递质之一,是G蛋白偶联受体H1的弱激动剂,G蛋白偶联受体H3的强拮抗剂2,3。现阶段常用与组胺具有相同药理特性的盐酸倍他司汀(BHD)和甲磺酸倍他司汀(BMT)缩短前庭代偿时间,促进机体恢复。为探究这两种药物在前庭代偿过程中与受体相互作用的机制,我们在B3LYP/6-311++G(d,p)计算水平上将两种倍他司汀类药物和组胺进行结构优化,同时将组胺、盐酸倍他司汀、甲磺酸倍他司汀优化后的结构分别与H1和H3受体在Discovery Studio中进行分子刚性对接4,5(图1A)。利用ZDock Score以及配体与受体间可能形成的氢键判定对接难易程度和对接后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甲磺酸倍他司汀与H1、H3受体对接的ZDock Score分数最高(分别为7.6和7.7),形成的氢键数最多(8个),氢键距离最短(2.3?);盐酸倍他司汀ZDock Score分别为5.6和5.7,较前者略有逊色;组胺最弱,ZDock Score分别是4.4和4.7。这两种倍他司汀类药物虽然均能促进前庭代偿的进程,但成盐基团不同,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强弱有较大差别,甲磺酸倍他司汀表现出更好的药效。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索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强弱、作用机制及预测药物疗效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