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斯仁旺吉拉是极富创造力的蒙古族母语诗人。从1982年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他以底蕴深厚的传统诗学与丰富多彩的游牧文化作为创作源泉,在其诗歌世界中贯穿着游牧哲学的诗性智慧。本文以德·斯仁旺吉拉母语诗歌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觉、艺术特色、美学造诣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地研究。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题解、选题目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方法。第一章,从诗学背景,诗歌世界基本结构以及诗歌基本母题——人、土地、石头意象探讨了德·斯仁旺吉拉立志要建构的传统文化诗歌世界。认为德·斯仁旺吉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诗潮代表,用文化智慧、文化原型和原始意象、文化修辞建立了他的传统文化世界,人、土地和石头等三个意象系统是他主要的文化根基。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德·斯仁旺吉拉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认为故乡、自然、爱情是诗人主要的抒情对象,感觉化语言、纯诗、大诗是诗人主要的艺术追求,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诗歌语调及独特诗学观为他主要特征。纯熟的写作技巧,精深的诗歌功力,宽广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使得他笔下的故乡、自然、爱情诗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还乡”、“神性自然”、永恒的“孤独”。还探究了感觉化语言、纯诗追求、诗歌语调背后隐藏着的诗人精神性诗学观念;史诗性的大诗追求使得他从当代蒙古语诗人群中脱颖而出,创造了独有的诗歌世界。第三章集中探讨了德·斯仁旺吉拉诗歌的审美特色。认为诗人的美学形态与世界诗歌思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建立了自己优美与崇高美高度融合的诗歌审美世界。并深入剖析了完整美、单纯美、和谐美、唯美、智慧美与史诗美等审美意识。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得出了德·斯仁旺吉拉诗歌在蒙古族传统文化,游牧哲学,诗学思想方面具备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点,其作品是新时期蒙古族母语诗歌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