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加强北仑区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监测,为制定有效的营养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我国2014年制定的表B.1《6岁~18岁男女学龄儿童青少年分年龄BMI筛查消瘦界值范围》的规范性目录标准定义营养不良(消瘦)儿童,对北仑区大矸小学(三年级)、大矸中学(初一)的330名在校学生,采用《宁波市青少年行为危险因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我区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于文献所示其他省市的检出率,其中性别、是否吸烟饮酒、是否吃早餐、在外就餐次数、父母是否肥胖、父亲文化程度、父母婚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食方面,是否喝含糖饮料、是否喝开水、是否坚果、是否喝牛奶、是否吃水果蔬菜、是否吃蛋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吃肉、吃西餐次数、小学、初中不同阶段对儿童青少年健康影响关系密切。结论:父亲文化程度、是否肥胖、饮食理念、婚姻状态等并未影响青少年营养不良或超重,而母辛文化程度、进食吃肉、西餐的饮食习惯及不同求学阶段为北仑区儿童青少年正常、营养不良或超重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应制定相应有效的的行为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