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哲学领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以历史认识问题为关注焦点的分析的历史哲学,取代了以对历史过程进行理论探讨为核心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尔后,在1970年代以来发生的又一次大变化,则是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取代了分析的历史哲学,成为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在当代欧美的学术语境下,这两者几乎成了同义词)的主流形态。相对于宽泛意义上的后现代思潮在历史学和史学理论领域所产生的各种效应,叙事主义可谓严格意义上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学术领域内具有明显后现代取向的理论形态。1973年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诞生。怀特本人保持了旺盛的学术创造力,至今依然笔耕不辍,新作迭出。而荷兰学者安克斯密特(Frank Ankersmit)自1980年代初期在史学理论领域崭露头角以来,很快成为锋头仅次于怀特的叙事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至今为止,他的诸多著作甫一面世,就会引起史学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于安克斯密特的引介和研究也颇为重视,表现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于欧美学术前沿的高度关注。分析学派的史学理论虽然探讨的是历史认识和历史解释问题,却极少受到职业史学家的关注,他们觉得那是和自己的研究实践渺不相关的玄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于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等人的理论观点,虽然很多(或许是绝大多数)历史学家颇不以为然甚而极为反感,但似乎很难有人完全忽视它的存在,更无法像当初有人对待分析的史学理论那样,将对其漠然无知引以为自傲的资本。仅此而论,比之思辨的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叙事主义史学理论与历史学实践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从而更加受到实践的历史学家的关注,使得史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而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与它始终将自身的关注点投射于历史学家工作的最终产品——历史文本——之上分不开的。叙事主义史学理论所开辟的所谓史学理论领域中的"叙事的转向"(又有"语言学转向"、"修辞的转向"等不同说法,但各种表述内涵相近),确乎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平台,为将史学实践的诸多现象纳入理论反思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安克斯密特此文,是对他最初出道的著作《叙事的逻辑:历史学家语言的语义学分析》(Narrative Logic,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Historian’s Language.The Hague,Nijhoff,1983)一书中主要论点的概括。安克斯密特在后来成为史学理论界领军人物之后,还颇为重视自己的这本成名作。他是这样说的:"我本人并不认为我从那本书所阐明的立场走出了多远。那本书让我感到愉快的一点,就是从我在书中对于叙事语言的分析出发,它使得我能够几乎机械地推演出对于当代史学理论(和别的地方)中探讨的诸多问题所持的立场。也正因为如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那本书之上又增添了多少东西;自那时以来我写的东西有百分之九十都不过是将那本书中的主要论点用之于新的问题。"~①的确,仔细阅读此文,我们会看到如下一些叙事主义的核心论点是如何得以表述并相互关联起来的:史学理论有必要将(确定事实的)历史研究与(提出解释的)历史写作区分开来,而历史学的要义是要作出解释,是要在多样性中呈现出统一性;历史文本(叙事解释)的整体性特征,并非构成它的单个陈述所能具备,历史叙事的整体意义远远超出其单个陈述的总和;历史叙事的结构并非历史实在本身所具有,历史叙事或解释是历史学家用来看待过往的一种提议;历史学中的争议大都并非有关历史实在,而常常是在如何看待过往的种种解释当中发生的冲突……这样一些论点未必读者都能赞同,然而其中的理论逻辑和可能值得注意的理论内涵,却是需要认真对待,而不宜轻易抹杀的。安克斯密特近年来的理论创新,超出了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领域之外而进入广泛的政治和审美领域,就其史学理论领域内部的工作而论,他也明显表现出要超越叙事主义理论范式的企图。但他在叙事主义范围内所做的工作,还是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严肃的批评也必须建立在认真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就此而论,他的这篇内涵丰富而逻辑谨严的论纲,值得我们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