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李小龙把中国功夫推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咏春拳。2014年12月,福建福州咏春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在加强对"咏春拳"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的探寻。咏春拳作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一,也是武术中最优秀的拳种之一,进入中小学教育是咏春拳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邱丕相教授在《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中指出:"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小学校园,在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今天是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上海市咏春拳俱乐部"俊咏堂"的调查,了解"咏春拳"从俱乐部向中小学推进的过程和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进而为咏春拳的发展路径提供参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中小学的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到上海市咏春拳俱乐部"俊咏堂"不仅在社会上推广咏春拳,而且还致力于把咏春拳推进上海市中小学校园,这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路径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同时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一种思考和改革。研究结论:"俊咏堂"馆长吴俊辉创编的"咏春拳操"作为咏春拳进入中小学的教材内容,这套操以咏春拳的内容为基础,以武术操的"节拍"为形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注重技击的攻防含义,强调武德精神。在进入中小学的方式上,采用俱乐部与学校合作的方式,由俱乐部派教练进行教学。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在师资上,现阶段咏春拳推广的规模较小,咏春拳馆的教练尚可应付,由于咏春拳在上海市中小学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师资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在教材内容上,一套"咏春拳操"面对所有中小学生将会存在教材内容单一的问题。建议:第一,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素质特点,改进并丰富教材内容,尝试不断创新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的欲望;第二,为解决师资问题,可以将咏春拳推进高校,使高校的体育师范类学生学习到咏春拳,将会缓解咏春拳师资不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