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选取连云港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62株,采用PCR扩增这些菌株的gyrA和parC基因,并作序列分析,检测喹诺酮药物作用靶位(拓扑异构酶)突变。PCR法检测qnrA、qnrB、qnrS和aac(6’)-Ib-cr四种质粒介导耐药基因。通过比较菌株的奈啶酸(NA)、环丙沙星(CIP)的MIC值和加入羟基氰氯苯腙(CCCP)的MIC的变化检测菌株的膜外排泵机制。观察分析各种耐药机制对喹诺酮药物MIC值及敏感性影响。结果 62株检测的大肠埃希菌有36株发生gyrA的变异,parC突变共42株,所有gyrA的变异均同时发生parC突变;10株菌检测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扩增阳性,其中qnrB基因1株,qnrS基因4株,aac(6’)Ⅰb-cr基因5株,未检测到qnrA基因;共有2株菌检测到膜泵外排机制。所有喹诺酮类耐药菌株均存gyrA突变,耐其它耐药机制虽然使NA和CIP的MIC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均在敏感范围以内。结论连云港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存在多种耐药机制,靶位(拓扑异构酶)突变是引起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耐药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