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给国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概念,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与思想。在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武力与文化思想的比拼中,传统中国明显处于劣势,处处被动挨打。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更让国人看到了新式人才的重要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在抵抗外侮、强盛国家方面的空泛与无用,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得到了空前强化,甚至出现了全盘欧化的论调,"中学无用论"甚嚣尘上。面临民族与文化的双重危机,要求保存"国粹"的呼声也日趋高涨。尤其是对历时近一千三百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讨论与废除,更激发了国粹保存主义者们的热情与责任感。其代表人物皆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有识之士:张之洞、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他们的出身不同,身份不同,所受教育及知识结构也很不相同,但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保存国粹的重要性,意识到文化危机才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从张之洞到章太炎,时代性的差异和政治身份的差异,使他们对于国粹的理解和各自所作出的努力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