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烧伤脓毒症的抗凝治疗

来源 :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ug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采取了应用抗生素、清除病灶等措施后,烧伤感染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有明显下降,但是对于感染未能控制,酿成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者,即使采用现今有效的措施,如监护治疗、有效补液、持续血透、机械通气、营养、手术等,死亡率仍高达50%以上,而且无明显进展.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寄希望于拮抗各种炎性介质(如TNF-α、IL-1、内毒素、PAF等)、减轻或中断失控性炎性反应来治疗严重脓毒症,但至今尚无一种炎性介质拮抗剂应用于临床,获得肯定疗效.上世纪90年代,人们应用天然抗凝剂治疗脓毒症,取得了一定疗效,重组人活化蛋白C成为迄今惟一经Ⅲ期临床试验证实脓毒症有效,并已被美洲欧洲的数十个国家批准为免疫调节药,为严重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值得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们即发现烧伤后特别是合并感染者即可发生凝血机制紊乱,抗凝能力下降,严重者并发DIC.曾应用肝素抗凝治疗,但因疗效不显著而未能坚持研究,直至90年代探讨烧伤后内皮细胞作用时,又重新审视烧伤后抗凝功能变化,发现伤后蛋白C系统确有明显变化,抗凝可能为严重烧伤感染的治疗带来希望.本文论述了凝血与抗凝、凝血与炎症严重烧伤后抗凝能力下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抗凝治疗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其他文献
波导管属于雷达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然而生产中经常会在弯曲加工期间出现微波器件的加工问题,导致实际生产效率降低。因此,针对波导管的弯曲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设计建议
人类创造的价值——文化,承载着不同地域、民族与时代的特征,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同样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与文化一衣带水。而过去对翻译的研究多囿于语言学的角度,重点讨
<正>一、针对官兵认识存在误区、思想不够重视的情况,注重搞好激励引导,重点解决落实制度打折扣的问题。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落实的力度。不纠正官兵的思想误区和提高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