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一般是通过改变聚合物本身结构或通过引入外部功能材料来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抗腐蚀及抗老化性能,从而达到延长聚合物材料使用时间的目的。随着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仿生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制备出具有自修复效果的聚合物材料,具有更持久,更安全,可靠性的优势。[1]根据修复过程是否需要自修复基团的参与,自修复材料可分为外援型和本征型两大类。由于外援型自修复材料需要加入修复基团,不能多次重复修复,而且对修复基团具有较高的要求,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因此众多科研工作者开始构建和制备本征型自修复材料。而在仿生物系统中,超分子化学家利用超分子的可识别性,通过自主装技术,以DNA,蛋白为代表进行人体仿生备受关注。[2]因此受到先辈们的启发,我们以主客体单分子通过嫁接到聚合物支链上,通过自主装方法,形成主客体自愈合薄膜,并发现这种薄膜具有很好的透明性,韧性,抗酸性能。层层自主装技术最早来自于带异种电荷的聚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在基底表面逐步形成纳米级的薄膜。[3]这种薄膜的性质可以通过层积的周期,以后聚合物的种类来调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层层自组装技术也可以通过其它作用方式获得,比如氢键,主客体,席夫碱等作用。在我们体系中,利用β-环糊精与金刚烷之间强烈的主客体作用,将它们分别嫁接在聚乙烯亚胺和聚丙烯酸的支链上,通过层层自主装技术,形成一种主客体薄膜。由于主客体是动态可逆的物理作用,这种薄膜具有很好的可自愈合性能。通过图1,详细地描述了这种自愈合薄膜的制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