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降水无论是对地面的人类生产生活还是高空飞机航行都可能造成严重灾害,在一次降水过程中可能同时包含多种降水相态或是不同类降水相态之间相互转换,其形成过程涉及大气垂直方向多种要素变化和相互作用,降水相态预报直接决定冬季降水预报正确与否。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初已经开始关注降水相态研究。降水相态的形成机制包含大气垂直热力学和微物理过程两个方面。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降水相态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观测识别的研究进展,并对其预报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研究表明:到达地面的降水相态强烈依赖于在穿过大气时经历的融化和冻结相变,大气垂直温度分布是降水相态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根据降水相态的融化和冻结特征总结出四种大气垂直温度廓线模型。根据降水相态变化中融化和冻结相变的温度特征基于探空观测资料应用部分厚度差法、特性层温度法和面积法开发了多种是识别判据和预报方程,对液态和固态降水区分效果优于混合相态降水。近年来,随着对降水相态种微物理过程进一步研究和数值预报的高速发展,将反映微物理强迫的液-水分数fw纳入判别指标,效果显著,尤其是对冻雨和冰粒的判别比以往方法更准确。国内研究开展较晚,主要基于结合特性层温度和部分厚度发建立的降水相态判别指标。降水相态影响因素复杂,微物理过程在影响机制研究方面较多,因特殊性在预报技术开发中较难实现,制约了降水相态预报的准确率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在今后的形成机制研究中研究微物理强迫作用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此外,如何基于集合预报方法有效利用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产品建立更精细的降水相态预报方法或模型,满足精细化天气预报需求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