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物胚胎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5fc1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纵观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研究结果,发现吸入空气中颗粒物与当前占世界前三位死因—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而因母体吸入污染颗粒物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报道极少。生殖流行病学提供证据表明胎儿期较成人对环境中大量毒物更敏感。妊娠期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空气中颗粒物尤其是纳米级颗粒物透过"肺-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机会增加,最终可能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我们首次提出研究纳米颗粒的透胎盘毒性效应及机制,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大气中成分更为复杂的纳米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方法将96只妊娠BALB/c小鼠随机分为低剂量(0.3mg/kg bw)纳米二氧化硅组,高剂量(0.3mg/kg bw)纳米二氧化硅,低剂量(0.3mg/kg bw)微米二氧化硅组,高剂量(0.3mg/kg bw)微米二氧化硅组,溶剂对照组及空白组,每组16只。采用气管滴注染毒方式染毒妊娠母鼠,从交配后2天算起至交配后13天,采取隔日染毒方式,共染毒5次。于分娩前三天处死孕鼠,采取摘眼球方式取孕鼠血清、剖腹取胎盘和胎鼠;考察胎鼠整体生长发育状况,包括胎鼠体重、身长及胎鼠数(只/窝),有无畸形;检测胎盘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孕鼠血清、胎盘、胎鼠组织样品中硅含量。结果实验结果发现纳米颗粒染毒的孕鼠所生胎鼠中有单侧子宫胎、吸收胎、无尾、死胎等畸胎发生;纳米二氧化硅染毒孕鼠胎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泡浆中有脂滴形成,部分细胞破坏,微米纳米二氧化硅染毒组胎盘无明显变化;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染毒组孕鼠血清中硅含量;发现微米二氧化硅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染毒组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纳米颗染毒组(0.3mg/kg bw)和微米颗粒染毒组(0.3mg/kg bw)胎鼠、胎盘中硅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细小颗粒物(粒径小于2.5μm)均有可能由肺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到达身体其他部位。本研究首次发现纳米碳和纳米二氧化硅均具有一定胚胎毒性,表现为一定程度上减少胎鼠数,并出现吸收胎、单侧子宫胎、死胎以及无尾等畸胎现象。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首次测定染毒组孕鼠血清、胎鼠和胎盘中二氧化硅含量的变化,发现纳米二氧化硅染毒组孕鼠血清、胎鼠和胎盘中硅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微米二氧化硅组,由此初步认为纳米二氧化硅很有可能通过肺血屏障而进入血流,从而进入身体其它组织器官,甚至通过胎盘屏障而进入胎鼠体内。结论这一结果提示纳米颗粒具有透过胎盘屏障的能力,从而影响子代的生长发育,但对子代发育影响及效应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论文买卖、代写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黑色产业链,严重危害着科研环境,对中介机构及其组织行为亟需进行严厉的惩治。由于行政制裁措施力度不足,行政监管难以涵盖诸多参与经营的市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作物的病虫害也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害虫——苜蓿盲蝽在察右前旗发生并泛滥成灾。2003年全旗苜蓿盲蝽的危害面积达到0.58万hm^2。其中胡麻0.35万hm^2。豆
编纂于清末光宣年间的《新疆图志》作为官修通志,从思想到知识都体现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具体表现有三:1.对国家领土的确认;2.对领土主权的维护;3.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目的 探讨以马铃薯变性淀粉和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一种可吸收创伤急救止血粉的方法及用途,解决不可吸收止血材料应用于出血创面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方法 首先将马铃变性淀粉